03.分层架构

DDD 的分层架构

在 DDD 落地的过程中,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分层架构和六边形架构思想进行逻辑分层。

  •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遵循了“关注点分离”原则,将属于业务逻辑的关注点放到领域层(Domain Layer)中,而将支撑业务逻辑的技术实现放到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中。同时,领域驱动设计又颇具创见的引入了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作为业务逻辑的外观(Facade),暴露了能够体现业务用例的应用服务接口;另一方面它又是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粘合剂,实现二者之间的协作。图“分层架构“展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领域驱动设计分层架构。蓝色区域的内容与业务逻辑有关,灰色区域的内容与技术实现有关,二者泾渭分明,然后汇合在应用层。应用层确定了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边界,通过直接依赖或者依赖注入(DI,Dependency Injection)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

  • 由 Cockburn 提出的六边形架构则以“内外分离”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边界,且将业务逻辑放在了架构的核心位置。这种架构模式改变了我们观察系统架构的视角。体现业务逻辑的应用层与领域层处于六边形架构的内核,并通过内部的六边形边界与基础设施的模块隔离开。当我们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只要恪守架构上的六边形边界,就不会让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污染到业务逻辑,保证了领域的整洁。边界还隔离了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在领域层或应用层抽象了技术实现的接口,再通过依赖注入将控制的方向倒转,业务内核就会变得更加的稳定,不会因为技术选型或其他决策的变化而导致领域代码的修改。

要避免业务逻辑的复杂度与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混淆在一起,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边界,从而隔离各自的复杂度。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应该保证业务规则与技术实现是正交的。分层架构遵循了“关注点分离”原则,将属于业务逻辑的关注点放到领域层(Domain Layer)中,而将支撑业务逻辑的技术实现放到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中。同时,领域驱动设计又颇具创见的引入了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作为业务逻辑的外观(Facade),暴露了能够体现业务用例的应用服务接口;另一方面它又是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粘合剂,实现二者之间的协作。

下图展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领域驱动设计分层架构,蓝色区域的内容与业务逻辑有关,灰色区域的内容与技术实现有关,二者泾渭分明,然后汇合在应用层。应用层确定了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边界,通过直接依赖或者依赖注入(DI,Dependency Injection)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

领域驱动设计分层架构

DDD 分层架构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每层只能与位于其下方的层发生耦合。而架构根据耦合的紧密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严格分层架构和松散分层架构。优化后的 DDD 分层架构模型就属于严格分层架构,任何层只能对位于其直接下方的层产生依赖。而传统的 DDD 分层架构则属于松散分层架构,它允许某层与其任意下方的层发生依赖。在严格分层架构中,领域服务只能被应用服务调用,而应用服务只能被用户接口层调用,服务是逐层对外封装或组合的,依赖关系清晰。而在松散分层架构中,领域服务可以同时被应用层或用户接口层调用,服务的依赖关系比较复杂且难管理,甚至容易使核心业务逻辑外泄。

UDLA 层划分

DDD 框架

DDD DSL 更多的是代码生成器,如果是代码生成器,那么生成的代码一定有对应的规范和结构等,如 entity、value object,service,repository 保存的目录,生成的代码可能还包括一定的 Annotation 或者 interface,标准字段等等。当然这里我们不讨论代码生成器的问题,但我们希望大家的 DDD 架构设计还是要采用一定的规范目录结构,这里有几个标准推荐给大家:

  • ddd-4-java: Base classes for DDD with Java.
  • jDDD:Libraries to help developers express DDD building blocks in Java code.
  • ddd-base: DDD base package for java.

这三者其实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在代码层面来描述 DDD,核心是一些 annotation、interface,base class,当然也包括推荐的 package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