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ZerMQ的作者Martin Sústrik在他的文章[5]中第一次形式化的提出结构化并发这个概念。2018年Nathaniel J. Smith (njs)在Python中实现了这一范式- trio[6],并在Notes on structured concurrency, or: Go statement considered harmful[7]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Structured Concurrency。同时期,Roman Elizarov也提出了相同的理念[8],并在Kotlin中实现了大家熟知的kotlinx.coroutine[9]。2019年,OpenJDK loom project也开始引入structured concurrency,作为其轻量级线程和协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