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
如果有人评选“全球最让人讨厌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很可能会排名第一,至少肯定不会跌出三甲。他是小布什总统最讨厌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特朗普政府最刻薄的批评者。他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轻蔑,让他失去了最大的商业票房市场。每次经济学家聚会,他总表现得跟大家格格不入。他被邀请去听苹果公司 CEO 的演讲,回去后写专栏,说人家一直在不知所云。
克鲁格曼出生于 1953 年,是地道的纽约长岛人。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就因为狂妄自大而不受同学待见。有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他因为遭举报,而被硬生生地从名单中撤了下来。毕业后去耶鲁大学教书,25 岁时,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贸易模式的论文,后来因此得了诺奖。30 岁那年,他去华盛顿担任总统经济顾问,主笔了 1983 年的总统经济报告。1992 年,克林顿竞选总统,邀请比他小 7 岁的克鲁格曼担任竞选顾问,两人主张接近,气味相投。克鲁格曼使出了全身解数助选,希望克林顿当选后能聘他当总统首席经济学家。结果,克林顿如愿跑进白宫,却把聘书给了另外一个人。克鲁格曼说:“从性格上来说。我不适合那种职位。你得会和人打交道,在人们说傻话时打哈哈。”
名声鹊起
克鲁格曼暴得大名,是他准确地预言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东亚四小龙快速崛起,东亚发展模式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显学名词。1994 年,克鲁格曼却不合时宜地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激烈批评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高度依赖政府主导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资拉动,因此不具备可持续性,东亚模式“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要幻灭”。
1997 年,克鲁格曼出版《流行的国际主义》(Pop Internationalism)一书,再次拳打脚踢,启动“克氏批判程序”。他拳打竞争理论。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国家竞争战略优势》中,试图把商业界成熟的竞争理论延伸至国家治理。克鲁格曼却认为,“定义国家的竞争力比定义公司的竞争力困难得多”“……有人以为,一国的经济财富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在世界市场上取得胜利,这种看法不过是个假说,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偏执于竞争力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会干扰国内政策的制订。”
接着,他继续脚踢东亚模式。在《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中,他直接把东亚四小龙称为“纸老虎”,他轻蔑地写道:“如果说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他断定,它们不可能再保持前几年的速度,甚至有可能爆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危机。
就在此书发表的第二年,泰铢泡沫破灭,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东亚各国,克鲁格曼成了那只预见了危机的“超级乌鸦”,《流行的国际主义》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极短的时间里狂销 120 万册。
克鲁格曼一直乐此不疲地扮演着“黑色预言师”的角色。
- 1998 年,他预见了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
- 2000 年,他预测新一轮国际油价上涨的周期已经到来,第二年,国际油价急剧上涨。
- 2007 年,他在《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撰文,警告类似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全球经济萧条很可能再度来袭。很快,华尔街的次贷危机爆发,紧接着是那场可怕的全球金融海啸。
2008 年 10 月,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获奖理由不是“善于预测灾难”,而是他在 25 岁时写的那篇关于国际贸易模式的论文。
预言中国
作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微妙和别扭。2009 年 5 月 10 日,获得诺奖不久的克鲁格曼飞抵中国讲学。在上海一下飞机,他就受到了超级明星般的待遇,在鲜花簇拥下,他被送进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此时正值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时刻,人们非常希望听到这位“巨星”的见解。然而,当他在一周后离开的时候,几乎得罪了一大半的中国同行和媒体。网易财经专门做了一个送别专题——克鲁格曼:中国公敌?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恢复是虚弱的,官方提供的数据不值得信赖,中国想要通过出口来恢复经济增长是不太可能的,而是需要马上开始着手调整经济结构。此外,中国可能是一个汇率操纵国,其他国家再也不能容忍中国有这么大的贸易盈余。在被问及人民币的国际化时,他更是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在他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到的。
克鲁格曼的这些言论激怒了很多中国学者,于是,从上海到北京,再到广州,他一路“舌战群儒”,以致最后得了急性咽喉炎。当他离开的时候,彼此都觉得对方已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