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核心技术 36 讲面试题

谈谈你对 Java 平台的理解?“Java 是解释执行”,这句话正确吗?

  • 一次编译、到处运行”说的是 Java 语言跨平台的特性,Java 的跨平台特性与 Java 虚拟机的存在密不可分,可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比如说 Windows 平台和 Linux 平台都有相应的 JDK,安装 好 JDK 后也就有了 Java 语言的运行环境。其实 Java 语言本身与其他的编程语言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并不是说 Java 语言可以跨平台,而是在不同的平台都有可以让 Java 语言运行的环境而已,所以 才有了 Java 一次编译,到处运行这样的效果。
  • 程序从源代码到运行的三个阶段:编码——编译——运行——调试。Java 在编译阶段则体现了跨平台的特点。编译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是将 Java 源代码转化成.CLASS 文件字节码,这是第 一次编译。.class 文件就是可以到处运行的文件。然后 Java 字节码会被转化为目标机器代码,这是是由 JVM 来执行的,即 Java 的第二次编译。
  • Java 是解析运行吗? 不正确! Java 源代码经过 Javac 编译成.class 文件 .class 文件经 JVM 解析或编译运行。

Exception 和 Error 有什么区别?

  • ExceptionError都是继承了Throwable类,在 Java 中只有Throwable类型的实例才可以被抛出(throw)或者捕获(catch),它是异常处理机制的基本组成类型。
  • Exception是程序正常运行中,可以预料的意外情况,可能并且应该被捕获,进行相应处理。
  • Error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绝大部分的 Error 都会导致程序(比如 JVM 自身)处于非正常的、不可恢复状态。既然是非正常情况,所以不便于也不需要捕获,常 见的比如OutOfMemoryError之类,都是Error的子类。
  • Exception又分为可检查(checked)异常和不检查(unchecked)异常,可检查异常在源代码里必须显式地进行捕获处理,这是编译期检查的一部分
  • 不检查异常就是所谓的运行时异常,类似 NullPointerException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之类,通常是可以编码避免的逻辑错误,具体根据需要来判断是否需要捕 获,并不会在编译期强制要求。

    异常处理的基本原则: 尽量不要捕获类似 Exception 这样的通用异常,而是应该捕获特定异常 不要生吞(swallow)异常。这是异常处理中要特别注意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会导致非常难以诊断的诡异情况。

谈 final、finally、 finalize 有什么不同?

  • final可以用来修饰类、方法、变量,分别有不同的意义,final修饰的class代表不可以继承扩展,final 的变量是不可以修改的,而 final 的方法也是不可以重写的(override)。
  • finally则是 Java 保证重点代码一定要被执行的一种机制。我们可以使用 try-finally 或者 try-catch-finally 来进行类似关闭 JDBC 连接、保证 unlock 锁等动作。
  • finalize是基础类 java.lang.Object 的一个方法,它的设计目的是保证对象在被垃圾收集前完成特定资源的回收。finalize 机制现在已经不推荐使用,并且在 JDK 9 开始被标记 为 deprecated。

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幻象引用有什么区别?

  • 强引用:我们平常典型编码 Object obj = new Object()中的 obj 就是强引用。通过关键字 new 创建的对象所关联的引用就是强引用。当 JVM 内存空间不足,JVM 宁愿抛出 OutOfMemoryError 运 行时错误(OOM),使程序异常终止,也不会靠随意回收具有强引用的“存活”对象来解决内存不足的问题。对于一个普通的对象,如果没有其他的引用关系,只要超过了引用的作用域或者显式 地将相应(强)引用赋值为 null,就是可以被垃圾收集的了,具体回收时机还是要看垃圾收集策略。
  • 软引用:软引用通过SoftReference类实现。软引用的生命周期比强引用短一些。只有当 JVM 认为内存不足时,才会去试图回收软引用指向的对象:即 JVM 会确保在抛出 OutOfMemoryError 之前,清理软引用指向的对象。软引用可以和一个引用队列(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如果软引用所引用的对象被垃圾回收器回收,Java 虚拟机就会把这个软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 队列中。后续,我们可以调用 ReferenceQueue 的 poll()方法来检查是否有它所关心的对象被回收。如果队列为空,将返回一个 null,否则该方法返回队列中前面的一个 Reference 对象
  • 弱引用 弱引用通过 WeakReference 类实现。弱引用的生命周期比软引用短。在垃圾回收器线程扫描它所管辖的内存区域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了具有弱引用的对象,不管当前内存空间足够与否,都会 回收它的内存。由于垃圾回收器是一个优先级很低的线程,因此不一定会很快回收弱引用的对象。弱引用可以和一个引用队列(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如果弱引用所引用的对象被垃圾 回收,Java 虚拟机就会把这个弱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中。弱应用同样可用于内存敏感的缓存。
  • 幻象引用,有时候也翻译成虚引用,你不能通过它访问对象。幻象引用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确保对象被 finalize 以后,做某些事情的机制。如果 一个对象仅持有虚引用,那么它就和没有任何引用一样,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垃圾回收器回收。虚引用必须和引用队列 (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当垃圾回收器准备回收一个对象时,如 果发现它还有虚引用,就会在回收对象的内存之前,把这个虚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中。

String、StringBufer、StringBuilder 有什么区别?

  • String被声明成为 final class,所有属性也都是 final 的。也由于它的不可 变性,类似拼接、裁剪字符串等动作,都会产生新的 String 对象。Java 为了避免在一个系统中产生大量的 String 对象,引入了字符串常量池,创建一个字符串时,首先检查池中是否有值相同的字符串对 象,如果有则不需要创建直接从池中刚查找到的对象引用;如果没有则新建字符串对象,返回对象引用,并且将新创建的对象放入池中。但是,通过 new 方法创建的 String 对象是不检查字符串 池的,而是直接在堆区或栈区创建一个新的对象,也不会把对象放入池中。上述原则只适用于通过直接量给 String 对象引用赋值的情况。String提供了inter()方法。调用该方法时,如果常量池中包括了一个等于此 String 对象的字符串(由equals方法确定),则返回池中的字符串。否则,将此 String 对象添加到池中,并且 返回此池中对象的引用
  • StringBufer和StringBuilder 都实现了AbstractStringBuilder抽象类,拥有几乎一致对外提供的调用接口;其底层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与 String 相同,都是以一个有序的字符序列(char 类型 的数组)进行存储,不同点是StringBufer/StringBuilder对象的值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值改变以后,对象引用不会发生改变;两者对象在构造过程中,首先按照默认大小申请一个字符数组,由 于会不断加入新数据,当超过默认大小后,会创建一个更大的数组,并将原先的数组内容复制过来,再丢弃旧的数组。因此,对于较大对象的扩容会涉及大量的内存复制操作,如果能够预先评 估大小,可提升性能。
  •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StringBufer是线程安全的,但是StringBuilder线程不安全的。可参看 Java 标准类库的源代码,StringBufer类中方法定义前面都会有synchronize关键字。为 此,StringBufer 的性能要远低于 StringBuilder。

谈谈 Java 反射机制,动态代理是基于什么原理

  • 反射机制是 Java 语言提供的一种基础功能,赋予程序在运行时自省(introspect,官方用语)的能力。通过反射我们可以直接操作类或者对象,比如获取某个对象的类定义,获取类 声明的属性和方法,调用方法或者构造对象,甚至可以运行时修改类定义。
  • 动态代理是一种方便运行时动态构建代理、动态处理代理方法调用的机制,很多场景都是利用类似机制做到的,比如用来包装 RPC 调用、面向切面的编程(AOP)。
  • JDK动态代理:基于 Java 反射机制实现,必须要实现了接口的业务类才能用这种办法生成代理对象。新版本也开始结合 ASM 机制。
  • cglib动态代理:基于 ASM 机制实现,通过生成业务类的子类作为代理类。

int 和 Integer 有什么区别?谈谈 Integer 的值缓存范围。

  • int是我们常说的整形数字,是 Java 的 8 个原始数据类型(Primitive Types,boolean、byte 、short、char、int、foat、double、long)之一。Java 语言虽然号称一切都是对象, 但原始数据类型是例外。
  • Integer是 int 对应的包装类,它有一个 int 类型的字段存储数据,并且提供了基本操作,比如数学运算、int 和字符串之间转换等。在 Java 5 中,引入了自动装箱和自动拆箱功能 (boxing/unboxing),Java 可以根据上下文,自动进行转换,极大地简化了相关编程。
  • Integer 的值默认缓存 是-128 到 127 之间。缓存上限值实际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的,JVM 提供了参数设置: -XX:AutoBoxCacheMax=N
  • 不管是 Integer 还 Boolean 等,都被声明为“private final”,所以,它们同样是不可变类型!

对比 Vector、ArrayList、LinkedList 有何区别?

  • Vector是线程安全的动态数组,。Vector内部是使用对象数组来保存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增加 容量,当数组已满时,会创建新的数组,并拷贝原有数组数据。Vector 在扩容时会提高1倍
  • ArrayList是动态数组实现,不是线程安全的,性能要好很多。与 Vector 近似,ArrayList 也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容量,不过两者的调整逻辑有所区 别。ArrayList 扩容时是增加 50%。
  • Vector和ArrayList作为动态数组,其内部元素以数组形式顺序存储的,所以非常适合随机访问的场合。除了尾部插入和删除元素,往往性能会相对较差,比如我们在中间位置插 入一个元素,需要移动后续所有元素。
  • LinkedList是 Java 提供的双向链表,它不需要像上面两种那样调整容量,也不是线程安全的。LinkedList 进行节点插入、删除却要高效得多,但是随机访问性能则要比动态数组慢。

    TreeSet 支持自然顺序访问,但是添加、删除、包含等操作要相对低效(log(n)时间)。 HashSet则是利用哈希算法,理想情况下,如果哈希哈希正常,可以提供常数时间的添加、删除、包含等操作,但是它不保证有序。 LinkedHashSet,内部构建了一个记录插入顺序的双向链表,因此提供了按照插入顺序遍历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保证了常数时间的添加、删除、包含等操作,这些操作性能略 低于 HashSet,因为需要维护链表的开销。 在遍历元素时,HashSet性能受自身容量影响,所以初始化时,除非有必要,不然不要将其背后的 HashMap 容量设置过大。而对于 LinkedHashSet,由于其内部链表提供的方便,遍历性能只和元素多少有关系。 Java提供的默认排序算法: 对于原始数据类型,目前使用的是所谓双轴快速排序,是一种改进的快速排序算法,早期版本是相对传统的快速排序 对于对象数据类型,目前则是使用 TimSort,思想上也是一种归并和二分插入排序结合的优化排序算法

对比 Hashtable、HashMap、TreeMap 有什么不同?

  • 元素特性:HashTable 中的 key、value 都不能为 null;HashMap 中的 key、value 可以为 null,很显然只能有一个 key 为 null 的键值对,但是允许有多个值为 null 的键值对;TreeMap 中当未实现 Comparator 接口时,key 不可以为 null;当实现 Comparator 接口时,若未对 null 情况进行判断,则 key 不可以为 null,反之亦然。
  • 顺序特性:HashTable 、HashMap 具有无序特性。TreeMap 是利用红黑树来实现的(树中的每个节点的值,都会大于或等于它的左子树种的所有节点的值,并且小于或等于它的右子树中的所有节点的 值),实现了 SortMap 接口,能够对保存的记录根据键进行排序。所以一般需要排序的情况下是选择 TreeMap 来进行,默认为升序排序方式(深度优先搜索),可自定义实现 Comparator 接口 实现排序方式。
  • 初始化与增长方式:初始化时:HashTable 在不指定容量的情况下的默认容量为 11,且不要求底层数组的容量一定要为 2 的整数次幂;HashMap 默认容量为 16,且要求容量一定为 2 的整数次幂。扩容时:Hashtable 将容量变为原来的 2 倍加 1;HashMap 扩容将容量变为原来的 2 倍。
  • HashMap基于哈希思想,实现对数据的读写。当我们将键值对传递给put()方法时,它调用键对象的hashCode()方法来计算hashcode,然后找到bucket位置来储存值对象。当获取对象时, 通过键对象的equals()方法找到正确的键值对,然后返回值对象。HashMap 使用链表来解决碰撞问题,当发生碰撞了,对象将会储存在链表的下一个节点中。HashMap 在每个链表节点中储存 键值对对象。当两个不同的键对象的 hashcode 相同时,它们会储存在同一个 bucket 位置的链表中,可通过键对象的 equals()方法用来找到键值对。如果链表大小超过阈值 ( 8),链表就会被改造为树形结构(红黑树)。

解决哈希冲突有哪些典型方法呢? 开放定址法:当关键字 key 的哈希地址 p=H(key)出现冲突时,以 p 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 p1,如果 p1 仍然冲突,再以 p 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 p2,…,直到找出一个不冲突的哈 希地址 pi ,将相应元素存入其中。 再哈希法:当哈希地址 Hi=RH1(key)发生冲突时,再计算 Hi=RH2(key)……,直到冲突不再产生。这种方法不易产生聚集,但增加了计算时间。 链地址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所有哈希地址为 i 的元素构成一个称为同义词链的单链表,并将单链表的头指针存在哈希表的第 i 个单元中,因而查找、插入和删除主要在同义词链中进行。链地址法适用 于经常进行插入和删除的情况。

Java 提供了哪些 IO 方式? NIO 如何实现多路复用?

  • 传统的java.io包,它基于流模型实现,提供了我们最熟知的一些 IO 功能,比如 File 抽象、输入输出流等。交互方式是同步、阻塞的方式。
  • 很多时候,人们也把 java.net 下面提供的部分网络 API,比如 Socket、ServerSocket、HttpURLConnection 也归类到同步阻塞 IO 类库,因为网络通信同样是 IO 行为。
  • 在Java 1.4中引入了NIO框架(java.nio包),提供了 Channel、Selector、Bufer 等新的抽象,可以构建多路复用的、同步非阻塞IO程序,同时提供了更接近操作系统底层 的高性能数据操作方式。
  • 在Java 7中,NIO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也就是NIO 2,引入了异步非阻塞IO方式,也有很多人叫它 AIO(Asynchronous IO)。异步 IO 操作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可以简单 理解为,应用操作直接返回,而不会阻塞在那里,当后台处理完成,操作系统会通知相应线程进行后续工作。

NIO多路复用的局限性是什么呢? 由于 nio 实际上是同步非阻塞io,是一个线程在同步的进行事件处理,当一组事 channel 处理完毕以后,去检查有没有又可以处理的 channel。这也就是同步+非阻塞。同步,指每个准备好 的 channel 处理是依次进行的,非阻塞,是指线程不会傻傻的等待读。只有当 channel 准备好后,才会进行。那么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当每个 channel 所进行的都是耗时操作时,由于是同步操 作,就会积压很多 channel 任务,从而完成影响。那么就需要对 nio 进行类似负载均衡的操作,如用线程池去进行管理读写,将 channel 分给其他的线程去执行,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每一个线程,又不至于都堆积在一个线程中,等待执行

谈谈接口和抽象类有什么区别?

  • 接口是对行为的抽象,它是抽象方法的集合,利用接口可以达到 API 定义和实现分离的目的。接口,不能实例化;不能包含任何非常量成员,同时,没有非静态方法实现,也就是说要么是抽象方法,要么是静态方法。Java 标准类库中,定义了非常多的接口,比如 java.util.List。
  • 抽象类是不能实例化的类,用 abstract 关键字修饰 class,其目的主要是代码重用。除了不能实例化,形式上和一般的 Java 类并没有太大区别,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抽象方法,也可 以没有抽象方法。抽象类大多用于抽取相关 Java 类的共用方法实现或者是共同成员变量,然后通过继承的方式达到代码复用的目的。Java 标准库中,比如 collection 框架,很多通用 部分就被抽取成为抽象类,例如 java.util.AbstractList。

进行面向对象编程,掌握基本的设计原则是必须的,我今天介绍最通用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S.O.L.I.D原则。 单一职责类或者对象最好是只有单一职责,在程序设计中如果发现某个类承担着多种义务,可以考虑进行拆分。 开关原则设计要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换句话说,程序设计应保证平滑的扩展性,尽量避免因为新增同类功能而修改已有实现,这样可以少产出些回归(regression)问题。 里氏替换这是面向对象的基本要素之一,进行继承关系抽象时,凡是可以用父类或者基类的地方,都可以用子类替换。 接口分离我们在进行类和接口设计时,如果在一个接口里定义了太多方法,其子类很可能面临两难,就是只有部分方法对它是有意义的,这就破坏了程序的内聚性。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拆分成功能单一的多个接口,将行为进行解耦。在未来维护中,如果某个接口设计有变,不会对使用其他接口的子类构成影响 依赖反转实体应该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实现。也就是说高层次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次模块,而是应该基于抽象。实践这一原则是保证产品代码之间适当耦合度的法宝

谈谈你知道的设计模式?请手动实现单例模式, Spring 等框架中使用了哪些模式?

  • 设计模式可以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 创建型模式,是对对象创建过程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总结,包括各种工厂模式(Factory、 Abstract Factory)、单例模式(Singleton)、构建器模式(Builder)、原型模式(ProtoType)。
  • 结构型模式,是针对软件设计结构的总结,关注于类、对象继承、组合方式的实践经验。常见的结构型模式,包括桥接模式(Bridge)、适配器模式(Adapter)、装饰者模式(Decorator)、代理模式(Proxy)、组合模式(Composite)、外观模式(Facade)、享元模式(Flyweight)等。
  • 行为型模式,是从类或对象之间交互、职责划分等角度总结的模式。比较常见的行为型模式有策略模式(Strategy)、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命令模式(Command)、观察者模式(Observer)、迭代器模式(Iterator)、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访问者模式(Visitor)。更多相关内容你可以参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sign_Patterns
  • InputStream是一个抽象类,标准类库中提供了 FileInputStream、 ByteArrayInputStream 等各种不同的子类,分别从不同角度对 InputStream 进行了功能扩展,这是典型的装饰器模式应用案例。识别装饰器模式,可以通过识别类设计特征来进行判断,也就是其类构造函数以相同的抽象类或者接口为输入参数 创建型模式尤其是工厂模式,在我们的代码中随处可见,我举个相对不同的 API 设计实践。比如, JDK 最新版本中 HTTP/2 Client API,下面这个创建 HttpRequest 的过程,就是典型的构建器模式(Builder),通常会被实现成 fuent 风格的 API,也有人叫它方法链。使用构建器模式,可以比较优雅地解决构建复杂对象的麻烦,这里的“复杂”是指类似需要输入的参数组合较多,如果用构造函数,我们往往需要为每一种可能的输入参数组合实现相应的构造函数,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函数会让代码阅读性和可维护性变得很差。

Spring等如何在API设计中使用设计模式 BeanFactory 和 ApplicationContext 应用了工厂模式 在 Bean 的创建中, Spring 也为不同 scope 定义的对象,提供了单例和原型等模式实现。 AOP 领域则是使用了代理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等。 各种事件监听器,是观察者模式的典型应用。 类似 JdbcTemplate 等则是应用了模板模式。

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有什么区别?

  • synchronized是 Java 内建的同步机制,它提供了互斥的语义和可见性,当一个线程已经获取当前锁时,其他试图获取的线程只能等待或者阻塞在那里。
  • ReentrantLock,通常翻译为再入锁,是 Java 5 提供的锁实现,它的语义和 synchronized 基本相同。再入锁通过代码直接调用 lock()方法获取,代码书写也更加灵活。与此同时, ReentrantLock 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能够实现很多 synchronized 无法做到的细节控制,比如可以控制 fairness,也就是公平性,或者利用定义条件等。但是,编码中也需要注意,必须要明确调用 unlock()方法释放,不然就会一直持有该锁。

synchronized 底层如何实现?什么是锁的升级、降级?

  • synchronized代码块是由一对儿monitorenter/monitorexit指令实现的, Monitor 对象是同步的基本实现单元。在 Java 6 之前, Monitor 的实现完全是依靠操作系统内部的互斥锁,因为需要进行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所以同步操作是一个无差别的重量级操作。现代的(Oracle) JDK 中, JVM 对此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进,提供了三种不同的 Monitor 实现,也就是常说的三种不同的锁:偏向锁(Biased Locking)、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大大改进了其性能。
  • 所谓锁的升级、降级,就是 JVM 优化 synchronized 运行的机制,当 JVM 检测到不同的竞争状况时,会自动切换到适合的锁实现,这种切换就是锁的升级、降级。
  • 当没有竞争出现时,默认会使用偏斜锁JVM会利用CAS操作,在对象头上的Mark Word部分设置线程 ID,以表示这个对象偏向于当前线程,所以并不涉及真正的互斥锁。这样做的假设是基于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大部分对象生命周期中最多会被一个线程锁定,使用偏斜锁可以降低无竞争开销。
  • 如果有另外的线程试图锁定某个已经被偏斜过的对象, JVM 就需要撤销(revoke)偏斜锁,并切换到轻量级锁实现。轻量级锁依赖 CAS 操作 Mark Word 来试图获取锁,如果重试成功,就使用普通的轻量级锁;否则,进一步升级为重量级锁。

你知道“自旋锁”是做什么的吗?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 自旋锁:竞争锁的失败的线程,并不会真实的在操作系统层面挂起等待,而是 JVM 会让线程做几个空循环(基于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获得),在经过若干次循环后,如果可以获得锁,那么进入临界区,如果还不能获得锁,才会真实的将线程在操作系统层面进行挂起。 适用场景:自旋锁可以减少线程的阻塞,这对于锁竞争不激烈,且占用锁时间非常短的代码块来说,有较大的性能提升,因为自旋的消耗会小于线程阻塞挂起操作的消耗。如果锁的竞争激烈,或者持有锁的线程需要长时间占用锁执行同步块,就不适合使用自旋锁了,因为自旋锁在获取锁前一直都是占用 cpu 做无用功,线程自旋的消耗大于线程阻塞挂起操作的消耗,造成 cpu 的浪费 在单核CPU上,自旋锁是无用,因为当自旋锁尝试获取锁不成功会一直尝试,这会一直占用 CPU,其他线程不可能运行, 同时由于其他线程无法运行,所以当前线程无法释放锁。

一个线程两次调用 start()方法会出现什么情况?谈谈线程的生命周期和状态转移。

  • Java 的线程是不允许启动两次的,第二次调用必然会抛出 IllegalThreadStateException,这是一种运行时异常,多次调用 start 被认为是编程错误。
  • 新建(NEW),表示线程被创建出来还没真正启动的状态,可以认为它是个 Java 内部状态。
  • 就绪(RUNNABLE),表示该线程已经在 JVM 中执行,当然由于执行需要计算资源,它可能是正在运行,也可能还在等待系统分配给它 CPU 片段,在就绪队列里面排队。
  • 阻塞(BLOCKED),这个状态和我们前面两讲介绍的同步非常相关,阻塞表示线程在等待 Monitor lock。比如,线程试图通过 synchronized 去获取某个锁,但是其他线程已经独占了,那么当前线程就会处于阻塞状态。
  • 等待(WAITING),表示正在等待其他线程采取某些操作。一个常见的场景是类似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发现任务条件尚未满足,就让当前消费者线程等待(wait),另外的生产者线程去准备任务数据,然后通过类似 notify 等动作,通知消费线程可以继续工作了。Thread.join()也会令线程进入等待状态。
  • 计时等待(TIMED_WAIT),其进入条件和等待状态类似,但是调用的是存在超时条件的方法,比如 wait 或 join 等方法的指定超时版本

什么情况下 Java 程序会产生死锁?如何定位、修复?

  • 死锁是一种特定的程序状态,在实体之间,由于循环依赖导致彼此一直处于等待之中,没有任何个体可以继续前进。死锁不仅仅是在线程之间会发生,存在资源独占的进程之间同样也可能出现死锁。通常来说,我们大多是聚焦在多线程场景中的死锁,指两个或多个线程之间,由于互相持有对方需要的锁,而永久处于阻塞的状态。
  • 定位死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利用jstack等工具获取线程栈,然后定位互相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而找到死锁。如果是比较明显的死锁,往往 jstack 等就能直接定位,类似 JConsole 甚至 可以在图形界面进行有限的死锁检测。
  • 使用 Java 提供的标准管理 API,ThreadMXBean,其直接就提供 fndDeadlockedThreads()方法用于定位死锁。但是要注意的是,对线程进行快照本身是一个相对重量级的操作,还是要慎重选择频度和时机。
public class ThreadMXBean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MXBean mbean = ManagementFactory.getThreadMXBean();

        Runnable dlCheck = 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long[] threadIds = mbean.findDeadlockedThreads();
                if (threadIds != null) {
                    ThreadInfo[] threadInfos = mbean.getThreadInfo(threadIds);
                    System.out.println("Detected deadlock threads:");
                    for (ThreadInfo threadInfo : threadInfos) {
                        System.out.println(threadInfo.getThreadName());
                    }
                }
            }
        };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scheduler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1);
        // 稍等5秒,然后每10秒进行一次死锁扫描
        scheduler.scheduleAtFixedRate(dlCheck, 5L, 10L, TimeUnit.SECONDS);
        Test1  t=new Test1();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t1();
            }
        }).start();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t2();
            }
        }).start();
    }


    public  static  class Test1{
        Object obj1=new Object();
        Object obj2=new Object();

        public void  t1(){
            synchronized (obj1){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obj1--------");
                try {
                    Thread.sleep(1000);
                    synchronized (obj2){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obj2--------");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public void  t2(){
            synchronized (obj2){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t2  obj2--------");
                try {
                    Thread.sleep(1000);
                    synchronized (obj1){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t2  obj1--------");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
}

何在编程中尽量预防死锁呢? 尽量避免使用多个锁,并且只有需要时才持有锁 如果必须使用多个锁,尽量设计好锁的获取顺序 使用带超时的方法,为程序带来更多可控性。 有时候并不是阻塞导致的死锁,只是某个线程进入了死循环,导致其他线程一直等待,这种问题如何诊断呢? 可以通过 linux 下 top 命令查看 cpu 使用率较高的 java 进程,进而用top -Hp pid查看该 java 进程下 cpu 使用率较高的线程。再用 jstack 命令查看线程具体调用情况,排查问题

Java 并发包提供了哪些并发工具类?

  • 提供了比 synchronized 更加高级的各种同步结构,包括CountDownLatchCyclicBarrierSemaphore等。CountDownLatch,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某些操作完成。CyclicBarrier,一种辅助性的同步结构,允许多个线程等待到达某个屏障。Semaphore, Java 版本的信号量实现,它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允许(permit)的方式,来达到限制通用资源访问的目的。
  • 各种线程安全的容器,比如最常见的ConcurrentHashMap、有序的ConcunrrentSkipListMap,或者通过类似快照机制,实现线程安全的动态数组CopyOnWriteArrayList等。
  • 各种并发队列实现,如各种BlockedQueue实现,比较典型的ArrayBlockingQueueSynchorousQueue或针对特定场景的PriorityBlockingQueue等。
  • 强大的Executor框架,可以创建各种不同类型的线程池,调度任务运行等,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再需要自己从头实现线程池和任务调度器。

你使用过类似CountDownLatch的同步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吗? 一个页面有 A,B,C 三个网络请求,其中请求 C 需要请求 A 和请求 B 的返回数据作为参数,用过 CountdownLatch 解决。 需求是每个对象一个线程,分别在每个线程里计算各自的数据,最终等到所有线程计算完毕,我还需要将每个有共通的对象进行合并,所以用它很合适。

并发包中的 ConcurrentLinkedQueue 和 LinkedBlockingQueue 有什么区别?

线程安全队列一览

  • Concurrent类型基于lock-free,在常见的多线程访问场景,一般可以提供较高吞吐量。而LinkedBlockingQueue内部则是基于锁,并提供了BlockingQueue的等待性方法。
  • ArrayBlockingQueue是最典型的的有界队列,其内部以final的数组保存数据,数组的大小就决定了队列的边界,所以我们在创建 ArrayBlockingQueue 时,都要指定容量
  • LinkedBlockingQueue,容易被误解为无边界,但其实其行为和内部代码都是基于有界的逻辑实现的,只不过如果我们没有在创建队列时就指定容量,那么其容量限制就自动被设置为Integer.MAX_VALUE,成为了无界队列。
  • SynchronousQueue,这是一个非常奇葩的队列实现,每个删除操作都要等待插入操作,反之每个插入操作也都要等待删除动作。其内部容量是0
  • PriorityBlockingQueue是无边界的优先队列,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大小总归是要受系统资源影响
  • DelayedQueueLinkedTransferQueue同样是无边界的队列。对于无边界的队列,有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 put 操作永远也不会发生其他BlockingQueue的那种等待情况。

在日常的应用开发中,如何进行选择呢? 考虑应用场景中对队列边界的要求。ArrayBlockingQueue 是有明确的容量限制的,而 LinkedBlockingQueue 则取决于我们是否在创建时指定, SynchronousQueue 则干脆不能缓存任何元素。 从空间利用角度,数组结构的 ArrayBlockingQueue 要比 LinkedBlockingQueue 紧凑,因为其不需要创建所谓节点,但是其初始分配阶段就需要一段连续的空间,所以初始内存需求更大。 通用场景中, LinkedBlockingQueue 的吞吐量一般优于 ArrayBlockingQueue,因为它实现了更加细粒度的锁操作。 ArrayBlockingQueue 实现比较简单,性能更好预测,属于表现稳定的“选手”。 如果我们需要实现的是两个线程之间接力性(handof)的场景,你可能会选择 CountDownLatch,但是 SynchronousQueue 也是完美符合这种场景的,而且线程间协调和数据传输统一起来,代码更加规范。

Java 并发类库提供的线程池有哪几种? 分别有什么特点?

Executors 目前提供了 5 种不同的线程池创建配置:

  • newCachedThreadPool(),它是一种用来处理大量短时间工作任务的线程池,具有几个鲜明特点:它会试图缓存线程并重用,当无缓存线程可用时,就会创建新的工作线程;如果线程闲置的时间超过 60 秒,则被终止并移出缓存;长时间闲置时,这种线程池,不会消耗什么资源。其内部使用SynchronousQueue作为工作队列。
  •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重用指定数目(nThreads)的线程,其背后使用的是无界的工作队列,任何时候最多有 nThreads 个工作线程是活动的。这意味着,如果任务数量超过了活动队列数目,将在工作队列中等待空闲线程出现;如果有工作线程退出,将会有新的工作线程被创建,以补足指定的数目 nThreads。
  • newSingleThreadExecutor(),它的特点在于工作线程数目被限制为1,操作一个无界的工作队列,所以它保证了所有任务的都是被顺序执行,最多会有一个任务处于活动状态,并且不允许使用者改动线程池实例,因此可以避免其改变线程数目。
  • 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newScheduledThreadPool(int corePoolSize),创建的是ScheduledExecutorService,可以进行定时或周期性的工作调度,区别在于单一工作线程还是多个工作线程
  • newWorkStealingPool(int parallelism),这是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线程池, Java 8才加入这个创建方法,其内部会构建ForkJoinPool,利用Work-Stealing算法,并行地处理任务,不保证处理顺序。

ThreadPoolExecutor参数详解 corePoolSize,所谓的核心线程数,可以大致理解为长期驻留的线程数目。于不同的线程池,这个值可能会有很大区别,比如 newFixedThreadPool 会将其设置为 nThreads,而对于 newCachedThreadPool 则是为 0。 maximumPoolSize,顾名思义,就是线程不够时能够创建的最大线程数 keepAliveTime 和 TimeUnit,这两个参数指定了额外的线程能够闲置多久,显然有些线程池不需要它。 workQueue,工作队列,必须是 BlockingQueue。 线程池大小的选择策略: 如果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进行计算,那么就意味着 CPU 的处理能力是稀缺的资源。如果线程太多,反倒可能导致大量 的上下文切换开销。所以,这种情况下,通常建议按照 CPU 核的数目 N 或者 N+1。 如果是需要较多等待的任务,例如 I/O 操作比较多,可以参考 Brain Goetz 推荐的计算方法:线程数 = CPU核数 × (1 + 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工作时间)

AtomicInteger 底层实现原理是什么?如何在自己的产品代码中应用 CAS 操作?

  • AtomicIntger是对 int 类型的一个封装,提供原子性的访问和更新操作,其原子性操作的实现是基于CAS(compare-and-swap)技术。
  • 所谓 CAS,表征的是一些列操作的集合,获取当前数值,进行一些运算,利用 CAS 指令试图进行更新。如果当前数值未变,代表没有其他线程进行并发修改,则成功更新。否则,可能出现不同的选择,要么进行重试,要么就返回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
  • 于 CAS 的使用,你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数据库产品中,为保证索引的一致性,一个常见的选择是,保证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排他性地修改一个索引分区,

请介绍类加载过程,什么是双亲委派模型?

  • 一般来说,我们把 Java 的类加载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加载、链接、初始化,具体行为在 Java 虚拟机规范里有非常详细的定义。
  • 首先是加载阶段(Loading),它是 Java 将字节码数据从不同的数据源读取到 JVM 中,并映射为 JVM 认可的数据结构(Class 对象),这里的数据源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形态,如 jar 文件、 class 文件,甚至是网络数据源等;如果输入数据不是 ClassFile 的结构,则会抛出 ClassFormatError。加载阶段是用户参与的阶段,我们可以自定义类加载器,去实现自己的类加载过程。
  • 第二阶段是链接(Linking),这是核心的步骤,简单说是把原始的类定义信息平滑地转化入 JVM 运行的过程中。这里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步骤:

    验证: 这是虚拟机安全的重要保障,JVM 需要核验字节信息是符合 Java 虚拟机规范的,否则就被认为是 VerifyError,这样就防止了恶意信息或者不合规的信息害 JVM 的运行,验证阶段有可能触发更多 class 的加载。 准备,创建类或接口中的静态变量,并初始化静态变量的初始值。但这里的“初始化”和下面的显式初始化阶段是有区别的,侧重点在于分配所需要的内存空间,不会去执行更进一步的 JVM 指令 解析,在这一步会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在 Java 虚拟机规范中,详细介绍了类、接口、方法和字段等各个方面的解析。

  • 最后是初始化阶段(initialization),这一步真正去执行类初始化的代码逻辑,包括静态字段赋值的动作,以及执行类定义中的静态初始化块内的逻辑,编译器在编译阶段就会把这部分逻辑整理好,父类型的初始化逻辑优先于当前类型的逻辑。
  • 再来谈谈双亲委派模型,简单说就是当类加载器(Class-Loader)试图加载某个类型的时候,除非父加载器找不到相应类型,否则尽量将这个任务代理给当前加载器的父加载器去做。使用委派模型的目的是避免重复加载 Java 类型。
    双亲委派模型

有哪些方法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生成一个 Java 类?

  • 我们可以从常见的 Java 类来源分析,通常的开发过程是,开发者编写 Java 代码,调用 javac 编译成 class 文件,然后通过类加载机制载入 JVM,就成为应用运行时可以使用的 Java 类了。
  • 有一种笨办法,直接用 ProcessBuilder 之类启动 javac 进程,并指定上面生成的文件作为输入,进行编译。最后,再利用类加载器,在运行时加载即可。
  • 你可以考虑使用 Java Compiler API,这是 JDK 提供的标准 API,里面提供了与 javac 对等的编译器功能,具体请参考 java.compiler 相关文档。

谈谈 JVM 内存区域的划分,哪些区域可能发生 OutOfMemoryError?

  • 通常可以把JVM内存区域分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中,有的区域是以线程为单位,而有的区域则是整个JVM进程唯一的。
  • 程序计数器:在 JVM 规范中,每个线程都有它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并且任何时间一个线程都只有一个方法在执行,也就是所谓的当前方法。程序计数器会存储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 Java 方法的 JVM 指令地址;或者,如果是在执行本地方法,则是未指定值(undefned)。
  • Java虚拟机栈:早期也叫Java栈。每个线程在创建时都会创建一个虚拟机栈,其内部保存一个个的栈帧(Stack Frame),对应着一次次的 Java 方法调用。前面谈程序计数器时,提到了当前方法;同理,在一个时间点,对应的只会有一个活动的栈帧,通常叫作当前帧,方法所在的类叫作当前类。如果在该方法中调用了其他方法,对应的新的栈帧会被创建出来,成为新的当前帧,一直到它返回结果或者执行结束。JVM 直接对 Java 栈的操作只有两个,就是对栈帧的压栈和出栈。栈帧中存储着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正常退出或者异常退出的定义等
  • 堆(Heap),它是 Java 内存管理的核心区域,用来放置Java对象实例,几乎所有创建的 Java对象实例都是被直接分配在堆上。堆被所有的线程共享,在虚拟机启动时,我们指定的“Xmx”之类参数就是用来指定最大堆空间等指标。堆也是垃圾收集器重点照顾的区域,所以堆内空间还会被不同的垃圾收集器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有名的就是新生代、老年代的划分。
  • 方法区(Method Area)。这也是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用于存储所谓的元(Meta)数据,例如类结构信息,以及对应的运行时常量池字段方法代码等。由于早期的 Hotspot JVM 实现,很多人习惯于将方法区称为永久代, Oracle JDK 8 中将永久代移除,同时增加了元数据区(Metaspace)
  • 运行时常量池,这是方法区的一部分。如果仔细分析过反编译的类文件结构,你能看到版本号字段方法超类接口等各种信息,还有一项信息就是常量池。Java 的常量池可以存放各种常量信息,不管是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还是需要在运行时决定的符号引用,所以它比一般语言的符号表存储的信息更加宽泛。
  •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它和 Java 虚拟机栈是非常相似的,支持对本地方法的调用,也是每个线程都会创建一个

Java 对象是不是都创建在堆上的呢?

  • 有一些观点,认为通过逃逸分析, JVM 会在栈上分配那些不会逃逸的对象,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取决于 JVM 设计者的选择
  • 目前很多书籍还是基于 JDK 7 以前的版本, JDK 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Intern 字符串的缓存和静态变量曾经都被分配在永久代上,而永久代已经被元数据区取代。但是, Intern 字符串缓存和静态变量并不是被转移到元数据区,而是直接在堆上分配,所以这一点同样符合对象实例都是分配在堆上。

什么是 OOM 问题,它可能在哪些内存区域发生?

  • OOM 如果通俗点儿说,就是 JVM 内存不够用了, javadoc 中对OutOfMemoryError的解释是,没有空闲内存,并且垃圾收集器也无法提供更多内存。在抛出 OutOfMemoryError 之前,通常垃圾收集器会被触发,尽其所能去清理出空间。当然,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垃圾收集器都会被触发的,比如,我们去分配一个超大对象,类似一个超大数组超过堆的最大值, JVM 可以判断出垃圾收集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直接抛出 OutOfMemoryError。

    从我前面分析的数据区的角度,除了程序计数器,其他区域都有可能会因为可能的空间不足发OutOfMemoryError,简单总结如下

  • 堆内存不足是最常见的OOM原因之一,抛出的错误信息是“java.lang.OutOfMemoryError:Java heap space”,原因可能千奇百怪,例如,可能存在内存泄漏问题;也很有可能就是堆的大小不合理,比如我们要处理比较可观的数据量,但是没有显式指定 JVM 堆大小或者指定数值偏小;或者出现 JVM 处理引用不及时,导致堆积起来,内存无法释放等。
  • 而对于 Java 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这里要稍微复杂一点。如果我们写一段程序不断的进行递归调用,而且没有退出条件,就会导致不断地进行压栈。类似这种情况, JVM 实际会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当然,如果 JVM 试图去扩展栈空间的的时候失败,则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 对于老版本的Oracle JDK,因为永久代的大小是有限的,并且 JVM 对永久代垃圾回收(如,常量池回收、卸载不再需要的类型)非常不积极,所以当我们不断添加新类型的时候,永久代出现OutOfMemoryError也非常多见,尤其是在运行时存在大量动态类型生成的场合;类似 Intern 字符串缓存占用太多空间,也会导致OOM问题。对应的异常信息,会标记出来和永久代相关: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
  • 随着元数据区的引入,方法区内存已经不再那么窘迫,所以相应的 OOM 有所改观,出现 OOM,异常信息则变成了: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Metaspace”。
  • 直接内存不足,也会导致 OOM

我在试图分配一个 100M bytes 大数组的时候发生了 OOME,但是 GC 日志显示,明明堆上还有远不止 100M 的空 间,你觉得可能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信息呢?

  • 从不同的垃圾收集器角度来看:首先,数组的分配是需要连续的内存空间的。所以对于使用年轻代和老年代来管理内存的垃圾收集器,堆大于 100M,表示的是新生代和老年代加起来总和大于 100M,而新生代和老年代各自并没有大于 100M 的连续内存空间。进一步,又由于大数组一般直接进入老年代(会跳过对对象的年龄的判断),所以,是否可以认为老年代中没有连续大于 100M 的空间呢。
  • 对于 G1 这种按 region 来管理内存的垃圾收集器,可能的情况是没有多个连续的 region,它们的内存总和大于 100M。当然,不管是哪种垃圾收集器以及收集算法,当内存空间不足时,都会触发 GC,只不过,可能 GC 之后,还是没有连续大于 100M 的内存空间,于是 OOM 了。

如何监控和诊断 JVM 堆内和堆外内存使用?

  • 可以使用综合性的图形化工具,如 JConsole、 VisualVM(注意,从 Oracle JDK 9 开始, VisualVM 已经不再包含在 JDK 安装包中)等。这些工具具体使用起来相对比较直观,直接连接到 Java 进程,然后就可以在图形化界面里掌握内存使用情况。

    以 JConsole 为例,其内存页面可以显示常见的堆内存和各种堆外部分使用状态。

  • 也可以使用命令行工具进行运行时查询,如 jstat 和 jmap 等工具都提供了一些选项,可以查看堆、方法区等使用数据。
  • 或者,也可以使用 jmap 等提供的命令,生成堆转储(Heap Dump)文件,然后利用 jhat 或 Eclipse MAT 等堆转储分析工具进行详细分析。
  • 如果你使用的是 Tomcat、 Weblogic 等 Java EE 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同样提供了内存管理相关的功能。
  •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GC 日志等输出,同样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 JConsole 官方教程。我这里特别推荐Java Mission Control(JMC),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不仅仅能够使用 JMX 进行普通的管理、监控任务,还可以配合 Java Flight Recorder(JFR)技术,以非常低的开销,收集和分析 JVM 底层的 Profling 和事件等信息。

堆内部是什么结构?

你可以看到,按照通常的 GC 年代方式划分, Java 堆内分为:

新生代

  • 新生代是大部分对象创建和销毁的区域,在通常的 Java 应用中,绝大部分对象生命周期都是很短暂的。其内部又分为 Eden 区域,作为对象初始分配的区域;两个 Survivor,有时候也叫 from、 to 区域,被用来放置从 Minor GC 中保留下来的对象。
  • JVM 会随意选取一个 Survivor 区域作为“to”,然后会在 GC 过程中进行区域间拷贝,也就是将 Eden 中存活下来的对象和 from 区域的对象,拷贝到这个“to”区域。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内存的碎片化,并进一步清理无用对象。
  • 从内存模型而不是垃圾收集的角度,对 Eden 区域继续进行划分, Hotspot JVM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TLAB)。这是 JVM 为每个线程分配的一个私有缓存区域,否则,多线程同时分配内存时,为避免操作同一地址,可能需要使用加锁等机制,进而影响分配速度,TLAB 仍然在堆上,它是分配在 Eden 区域内的。其内部结构比较直观易懂, start、 end 就是起始地址, top(指针)则表示已经分配到哪里了。所以我们分配新对象, JVM 就会移动 top,当 top 和 end 相遇时,即表示该缓存已满, JVM 会试图再从 Eden 里分配一块儿。

老年代

  • 放置长生命周期的对象,通常都是从 Survivor 区域拷贝过来的对象。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我们知道普通的对象会被分配在 TLAB 上;如果对象较大, JVM 会试图直接分配在 Eden 其他位置上;如果对象太大,完全无法在新生代找到足够长的连续空闲空间, JVM 就会直接分配到老年代。

永久代

  • 这部分就是早期 Hotspot JVM 的方法区实现方式了,储存 Java 类元数据、常量池、 Intern 字符串缓存,在 JDK 8 之后就不存在永久代这块儿了。

    利用 JVM 参数,直接影响堆和内部区域的大小

  • 最大堆体积:-Xmx value

  • 初始的最小堆体积:-Xms value

  • 老年代和新生代的比例:-XX:NewRatio=value。默认情况下,这个数值是 3,意味着老年代是新生代的 3 倍大;换句话说,新生代是堆大小的 1/4。也可以不用比例的方式调整新生代的大小,直接-XX:NewSize=value参数,设定具体的内存大小数值。

Java 常见的垃圾收集器有哪些?

  • Serial GC,它是最古老的垃圾收集器, “Serial”体现在其收集工作是单线程的,并且在进行垃圾收集过程中,会进入臭名昭著的“Stop-The-World”状态。当然,其单线程设计也意味着精简的 GC 实现,无需维护复杂的数据结构,初始化也简单,所以一直是 Client 模式下 JVM 的默认选项。

  • 从年代的角度,通常将其老年代实现单独称作Serial Old,它采用了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区别于新生代的复制算法。Serial GC 的对应 JVM 参数是:-XX:+UseSerialGC

  • ParNew GC,很明显是个新生代GC实现,它实际是Serial GC的多线程版本,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配合老年代的 CMS GC 工作,下面是对应参数 -XX:+UseConcMarkSweepGC -XX:+UseParNewGC

  • CMS GC,基于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 设计目标是尽量减少停顿时间,这一点对于 Web 等反应时间敏感的应用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系统使用 CMS GC。但是, CMS 采用的标记-清除算法,存在着内存碎片化问题,所以难以避免在长时间运行等情况下发生full GC,导致恶劣的停顿。另外,既然强调了并发(Concurrent), CMS 会占用更多CPU资源,并和用户线程争抢。

  • Parrallel GC,在早期 JDK 8 等版本中,它是 server 模式 JVM 的默认 GC 选择,也被称作是吞吐量优先的 GC。它的算法和 Serial GC 比较相似,尽管实现要复杂的多,其特点是新生代和老年代GC都是并行进行的,在常见的服务器环境中更加高效。开启选项是:-XX:+UseParallelGC 另外, Parallel GC 引入了开发者友好的配置项,我们可以直接设置暂停时间或吞吐量等目标, JVM 会自动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下面参数:

    -XX:MaxGCPauseMillis=value, -XX:GCTimeRatio=N //GC 时间和用户时间比例 = 1 / (N+1) 查看jdk垃圾收集器:java -XX:+PrintCommandLineFlags -version

  • G1 GC 这是一种兼顾吞吐量和停顿时间的 GC 实现,是 Oracle JDK 9 以后的默认 GC 选项。G1 可以直观的设定停顿时间的目标,相比于 CMS GC, G1 未必能做到 CMS 在最好情况下的延时停顿,但是最差情况要好很多。

  • G1 GC 仍然存在着年代的概念,但是其内存结构并不是简单的条带式划分,而是类似棋盘的一个个 region。Region 之间是复制算法,但整体上实际可看作是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存碎片,尤其是当 Java 堆非常大的时候, G1 的优势更加明显。

  • G1 吞吐量和停顿表现都非常不错,并且仍然在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 CMS 已经在 JDK 9 中被标记为废弃(deprecated),所以 G1 GC 值得你深入掌握。

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回收

主要是两种基本算法, 引用计数和可达性分析

  • 引用计数算法,顾名思义,就是为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用于记录对象被引用的情况,如果计数为 0,即表示对象可回收。Java 并没有选择引用计数,是因为其存在一个基本的难题,也就是很难处理循环引用关系。
  • Java选择的可达性分析, Java 的各种引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将可达性问题还进一步复杂化,这种类型的垃圾收集通常叫作追踪性垃圾收集。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对象及其引用关系看作一个图,选定活动的对象作为 GC Roots,然后跟踪引用链条,如果一个对象和GC Roots之间不可达,也就是不存在引用链条,那么即可认为是可回收对象。JVM 会把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中正在引用的对象、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和常量,作为GC Roots

常见的垃圾收集算法

  • 复制(Copying)算法:将活着的对象复制到 to 区域,拷贝过程中将对象顺序放置,就可以避免内存碎片化。这么做的代价是,既然要进行复制,既要提前预留内存空间,有一定的浪费;另外,对于 G1 这种分拆成为大量 regio GC,复制而不是移动,意味着 GC 需要维护 region 之间对象引用关系,这个开销也不小,不管是内存占用或者时间开销。
  •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首先进行标记工作,标识出所有要回收的对象,然后进行清除。这么做除了标记、清除过程效率有限,另外就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碎片化问题,这就导致其不适合特别大的堆;否则,一旦出现 Full GC,暂停时间可能根本无法接受。
  • 标记-整理(Mark-Compact),类似于标记-清除,但为避免内存碎片化,它会在清理过程中将对象移动,以确保移动后的对象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

在垃圾收集的过程,对应到 Eden、 Survivor、 Tenured 等区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 这实际上取决于具体的 GC 方式,先来熟悉一下通常的垃圾收集流程,我画了一系列示意图,希望能有助于你理解清楚这个过程。

第一, Java 应用不断创建对象,通常都是分配在 Eden 区域,当其空间占用达到一定阈值时,触发 minor GC。仍然被引用的对象(绿色方块)存活下来,被复制到 JVM 选择的 Survivor 区域,而没有被引用的对象(黄色方块)则被回收。注意,我给存活对象标记了“数字 1”,这是为了表明对象的存活时间。

第二, 经过一次Minor GC, Eden 就会空闲下来,直到再次达到Minor GC触发条件,这时候,另外一个Survivor区域则会成为to区域, Eden区域的存活对象和From区域对象,都会被复制到to区域,并且存活的年龄计数会被加1

第三, 类似第二步的过程会发生很多次,直到有对象年龄计数达到阈值,这时候就会发生所谓的晋升(Promotion)过程,如下图所示,超过阈值的对象会被晋升到老年代。 这个阈值是可以通过参数指定:-XX:MaxTenuringThreshold=<N>

后面就是老年代GC,具体取决于选择的GC选项,对应不同的算法。通常我们把老年代GC叫作Major GC,将对整个堆进行的清理叫作Full GC,但是这个也没有那么绝对,因为不同的老年代 GC 算法其实表现差异很大,例如CMS“concurrent”就体现在清理工作是与工作线程一起并发运行的。

JDK 又增加了两种全新的 GC 方式,分别是:

  • Epsilon GC,简单说就是个不做垃圾收集的GC,似乎有点奇怪,有的情况下,例如在进行性能测试的时候,可能需要明确判断 GC 本身产生了多大的开销,这就是其典型应用场景。
  • ZGC,这是 Oracle 开源出来的一个超级GC实现,具备令人惊讶的扩展能力,比如支持T bytes级别的堆大小,并且保证绝大部分情况下,延迟都不会超过10 ms。虽然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仅支持 Linux 64 位的平台,但其已经表现出的能力和潜力都非常令人期待。

java 内存模型中的 happen-before 是什么?

  • Happen-before 关系,是 Java 内存模型中保证多线程操作可见性的机制,也是对早期语言规范中含糊的可见性概念的一个精确定义。
  • 线程内执行的每个操作,都保证 happen-before 后面的操作,这就保证了基本的程序顺序规则,这是开发者在书写程序时的基本约定。
  • 对于 volatile 变量,对它的写操作,保证 happen-before 在随后对该变量的读取操作。
  • 对于一个锁的解锁操作,保证 happen-before 加锁操作。
  • 对象构建完成,保证 happen-before 于 finalizer 的开始动作。
  • 甚至是类似线程内部操作的完成,保证 happen-before 其他 Thread.join()的线程等。
  • 这些 happen-before 关系是存在着传递性的,如果满足 a happen-before b 和 b happen-before c,那么 a happen-before c 也成立。
  • JMM 内部的实现通常是依赖于所谓的内存屏障,通过禁止某些重排序的方式,提供内存可见性保证,也就是实现了各种 happen-before 规则。与此同时,更多复杂度在于,需要尽量确保各种编译器、各种体系结构的处理器,都能够提供一致的行为。

    可从四个维度去理解JMM

  • 从 JVM 运行时视角来看, JVM 内存可分为 JVM 栈、本地方法栈、 PC 计数器、方法区、堆;其中前三区是线程所私有的,后两者则是所有线程共有的
  • 从 JVM 内存功能视角来看, JVM 可分为堆内存、非堆内存与其他。其中堆内存对应于上述的堆区;非堆内存对应于上述的 JVM 栈、本地方法栈、 PC 计数器、方法区;其他则对应于直接内存
  • 从线程运行视角来看, JVM 可分为主内存与线程工作内存。Java 内存模型规定了所有的变量都存储在主内存中;每个线程的工作内存保存了被该线程使用到的变量,这些变量是主内存的副本拷贝,线程对变量的所有操作(读取、赋值等)都必须在工作内存中进行,而不能直接读写主内存中的变量
  • 从垃圾回收视角来看, JVM 中的堆区=新生代+老年代。新生代主要用于存放新创建的对象与存活时长小的对象,新生代=E+S1+S2;老年代则用于存放存活时间长的对象

JVM 优化 Java 代码时都做了什么?

  • JVM 在对代码执行的优化可分为运行时化即时编译器优化运行时优化主要是解析执行和动态编译通用的一些机制,比如说锁机制(如偏向锁)、内存分配机制(如TLAB)。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优化器执行效率的,比如说模板解析器,内联缓存。
  • JVM的即时编译器优化是指将热点代码以方法为单位转换成机器码,直接运行在底层硬件之上。它采用了多种优化方式,包括静态编译器可以使用的如方法内联、逃逸分析,也 􏰂 包括基于程序运行profle的投机性优化,这个怎么理解了?比如我有一条instanceof指令,在编译之前的运行过程中,测试对像的类一直是同一个,那么即时编译器可以假设编译之后的执行过程中还会是这一个类,并且根据这个类直接返回instanceof的结果。如果出现了其他类,那么就抛弃这段编译后的机器码,并且切换回解析执行。

谈谈常用的分布式 ID 的设计方案?Snowflake 是否受冬令时切换影响?

  • 基于数据库自增序列的实现。这种方式优缺点都非常明显,好处是简单易用,但是在扩展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 基于 Twitter 早期开源的 Snowflake 的实现,以及相关改动方案。
  • 整体长度通常是 64 (1 + 41 + 10+ 12 = 64)位,适合使用 Java 语言中的 long 类型来存储。
  • 头部是 1 位的正负标识位。跟着的高位部分包含 41 位时间戳,通常使用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后面是10位WorkerID,标准定义是 5 位数据中心 + 5 位机器 ID,组成了机器编 􏱆 号,以区分不同的集群节点。
  • 最后的 12 位就是单位毫秒内可生成的序列号数目的理论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