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

系统架构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架构总共划分为上下四层,软件和硬件两层是“车端”的系统架构,包含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等系统,平台和服务两层是“云端”的系统架构,包含了基础云平台和云服务,参考架构具备软硬分离、软件定义的特点。

智能网联结构

硬件层

按照传统汽车行业的分工模式,主机厂负责整车设计集成和核心零部件设计研发,供应商负责其他零部件设计研发,并通过硬件接口与整车集成。这种由整车厂定义硬件接口和集成方案的方式,必然造成一辆汽车内有很多算力有限的 ECU,分别负责每个零部件的控制逻辑。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每个供应商都尽可能“量入为出”,限制硬件算力和系统规模,最终导致汽车内部的“烟囱”式系统格局,单一的产品功能升级,可能涉及多个供应商系统变更,汽车制造商无法按照 IT 行业习惯的软件定义方式灵活演进。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特斯拉第一次打破常规,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Model 3 的整个 EEA(电子电气架构)只有三大控制模块:CCM(中央计算模块)、BCMLH(左车身控制模块)、BCMRH(右车身控制模块)。大算力的中央计算模块,基于软硬分离的架构,融合驾驶辅助系统(DAS)、信息娱乐系统(IVI)、外部连接和车内通信系统,结合 FOTA(远程软件更新)能力,支持自动驾驶和车内娱乐功能的持续升级。Model 3 的用户可以像智能手机用户那样,付费下载、订阅多种服务,例如:高级辅助驾驶服务(ADAS)、音乐服务等。

特斯拉是汽车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2012 年特斯拉在 Model S 上首次实现整车 OTA,迄今为止特斯拉已经进行了上百次 OTA,周期性的软件升级,让用户享受到了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持续不断地获得驾驶新车的感觉。

2020 年 9 月,特斯拉官方网站通知,Model 3 的车主支付 2400 元后,可以通过 FOTA 升级,开通后排座椅加热功能。这种预装足够算力的标准硬件,配合售后软件激活的方式,不但通过减少零部件种类降低了生产采购成本,而且为售后激活服务,收取用户订阅费埋下伏笔,真正实现了“软件挣钱”,而很多传统车厂受制于电子电器架构、车内硬件算力和软件系统能力,至今无法像特斯拉那样持续为车主提供软件升级服务,赚取用户的售后利润。

随着汽车智能化功能越来越多,如何平衡算力需求和芯片成本已经成为汽车产品规划的重要课题。在智能手机行业,如苹果、华为等头部手机厂商,都选择了自研芯片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但由于汽车行业无法达到消费电子行业的市场规模,自研芯片的风险较大,因此大部分整车厂选择和技术赋能者合作,共同解决车载算力的问题。

不过和其他竞争对手相反,特斯拉选择自主研发芯片。在 HW2.5 时代,特斯拉 Autopilot 系统的计算平台还在使用英伟达的 Drive PX2,而到 HW3.0 时代,Autopilot 系统已经开始搭载特斯拉自研的 FSD 芯片,每秒 2300 帧的图像处理能力是 HW2.5 的 21 倍,计算能力也提升了大约 7 倍,能耗只有 HW2.5 的 1.25 倍,HW3.0 强大的性能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优势。

无论采取自研,还是合作的方式,汽车企业正在向智能手机厂商学习,引入车载计算平台,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算力保障。Wintel 联盟(Windows 和 Intel)和 AA 联盟(ARM 和 Android)分别定义了 PC 和智能手机的行业生态,那么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时代,将会出现怎样的联盟,让我们拭目以待。

OTA 系统参考架构

除了计算芯片,还有很多新的硬件技术正在不断投入汽车行业应用,例如:车内以太网、柔性电路板等,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软件层

传统汽车的每个电子零部件都有自己的 ECU、(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整车厂通过传统的电子电器架构和车载网络(CAN、LIN 等)集成几十个 ECU,实现整车控制逻辑。以车身控制为例,横向控制系统(转向)、纵向控制器系统(加速/制动)、垂直控制系统(悬架)分别由不同供应商提供,一项车身控制的功能变更就可能涉及多家零部件供应商的 ECU、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整车厂很难像智能手机厂那样通过软件快速迭代产品功能。

在智能网联汽车架构中,硬件层统一的 ECU(例如:特斯拉的中央控制器)提供集中算力,软件层的各个控制器软件模块(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的软件在统一的底层操作系统环境中协同运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各种控制逻辑,整车厂可以通过 FOTA 远程更新软件层的控制模块,持续更新迭代整车功能。这种“软件定义一切”的模式是所有汽车企业的梦想。

注:软件层仅仅描述了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架构的应用架构(通常软件架构包括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为了简化技术细节,已省略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需要说明的是,支持应用架构的底层“技术架构”(包含底层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是软件定义汽车的重要基础。

统一的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上层的功能模块共同构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全新软件架构,新的架构给车企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车企带来了多种困难。先进的自动驾驶算法和车载软件架构决定了汽车智能化能力,汽车企业需要基于人工智能、软件架构技术自主掌控一个标准的车载软件平台,并基于这个平台,持续集成和交付新的功能,持续升级智能汽车产品,获得竞争优势。

平台层

车辆连接到云端,“持续在线”为整车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连接基础,同时也给整车厂云平台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车厂的 IT 部门通常采购商业化 IT 技术方案,例如 VMWare、Oracle 等,用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面对全新的车联网、互联网应用,传统车厂 IT 部门面临大规模、高并发、分布式的业务需求挑战。

越来越多的整车厂 IT 部门尝试基于开源社区,建立云原生技术框架(参见图 4),或者直接使用公有云,满足新业务需求。从基于物理机、虚拟机的单体架构到基于容器的微服务架构,从商业化的 Oracle 数据库到开源的 MySQL、NoSQL,从紧耦合的应用集成方案到基于异步消息、API 的松耦合应用网关,从瀑布式开发到敏捷迭代的 DevOps 流水线,云原生技术中台在汽车行业信息化领域应运而生。

云原生技术框架

仅仅建立云原生架构的计算平台,不足以赋能业务数字化转型,数据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基础,为了贯穿车辆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和变现的全流程,整车厂需要建立大数据平台和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完成业务建模、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持续升级等关键任务,真正实现汽车产品数字化。

总结来说,基于云原生架构的技术中台和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据中台是汽车行业数字化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云服务平台将成为汽车行业数字化的“云端操作系统”。

服务层

云服务是汽车行业数字化闭环的关键,平台层的所有模块最终需要依靠 SaaS 服务变现。在车联网发展初期,车企通过品牌 App,为用户提供远程车控、FOTA、车辆监控等云服务(SaaS);随着车联网的普及,云服务的范围逐步延伸到汽车后市场领域,主要涉及远程诊断、预约维修、紧急救援等云服务(SaaS);未来,基于车联网的位置服务(LBS),车企将有机会进入移动出行领域,为用户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全场景的泛出行服务。

参考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可能发生类似的变化:车企不再单纯依赖一次性的整车销售收入,相反,车企可以在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通过云服务(SaaS)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获取持续的“云端”收益。

产品经理/产品运营机制

为了获取云服务(SaaS)的增值收益,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传统车厂需要向互联网行业学习,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建立由“产品经理”负责的云服务开发和运营机制,贯穿从产品构想到产品运营的全生命周期。

总体而言,汽车行业必须建立一个“端云一体”的系统架构,强化芯片、软件、人工智能、车联网、SaaS 服务等技术能力,创新产品开发和运营机制,这样才能像消费电子行业那样,以智能网联汽车为载体,获取数字化红利,实现汽车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