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工业概况

鞋工业概况

制鞋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类对于“鞋“的要求,处于阈值不敏感的地带:鞋子上下性能差异 50%以上,也不见得就不能穿。这两个要素配合到一起,就会发生这样的结果:整个鞋产业规模很大、消费者诉求很少且不强烈(不像是手机像素差了 10 倍那样)、参与者极多、技术不发达、技术更新慢、被少数品牌巨头掌控了大部分市场(因为性能不太重要,品牌营造更重要)。

制鞋流程

鞋子是怎么生产的呢?首先,需要脚型数据。请问中国境内,有多少个脚型呢?这是有专门的学科研究的,这么多年大量的数据积累下来,就形成了一份国标:《GB/T 3293 中国鞋楦系列》。下图就是个鞋楦:

鞋楦示意图

在生产鞋子的时候,它要被放在鞋底、鞋帮中间,然后把鞋帮压合在鞋楦上(这是一种一种工艺,还有套楦等其它装配工艺),最后粘合/缝合,产完后把鞋楦拿出来重复利用,继续生产下一双。鞋楦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视鞋子的产量,可能需要大量的鞋楦。鞋楦有注塑生产的、有 CNC 生产的,都是批量产楦的时候常用的工艺。 从这个装配工艺可以看出,鞋楦起到两个作用:(1)让鞋子合脚;(2)让鞋子的外形好看。鞋工业从技术层面来看的主要切分是这样的:

制鞋工业切分

这几个要素构成了几乎整个鞋工业。这个工业很庞大,从业人数多、企业多,很难搞清楚脉络,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其中处于主要的位置的分工单位:

分工

脚型适配与鞋楦

如果读者研究了《GB/T 3293 中国鞋楦系列》,那么你一定会发现两个点:

● 鞋楦跟脚的倒模是两码事; ● 鞋楦是基于人口统计数据做出来的。

每个人在买鞋的时候,总会发现鞋子穿起来总有那么一点不合适:

● 好看的鞋子不是很合脚; ● 既好看“包裹性”又好的鞋子,跟高穿起来又不合适; ● 脚底适配很好、很舒适,鞋帮又太勒; ● 其它都挺好,大脚趾又有点挤; ● 。。。

总之,找到一双各个方面都很合适的鞋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在鞋楦制造和设计上你是 “被平均” 的。如果你的脚的尺寸,跟脚型适配的平均值离的比较远,那么实际上如果想找一双“完美”的鞋子确实不容易。

例如,仅从脚趾头的形态来说,人类的脚大致可以被分为三类:

脚型

然而脚趾头的形状却没有出现在标准之中,这对于女性的一些高跟鞋来说,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 某些鞋子可能会对脚指头造成过分挤压; ● 类似凉鞋等鞋类的设计跟脚趾头不适配,看起来“非常不美观”。

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脚,用 3D 扫描仪扫出来,然后用 3D 打印工艺制造自己的脚型模型。请问这个脚型模型能够当作鞋楦使用吗?当然能,而且还能确保完全合脚。但是仍然需要考虑另两个问题。假设,一名女士想用自己的脚模制造一双高跟鞋:

● 问题一:性能问题。怎么在脚的主要的四个受力点实现 “余量” 呢?100%无缝贴合对 3D 打印来说不是难事,但这样做了,反而可能磨脚;鞋底也是重点要考虑的:鞋底的面积是比脚的投影面积小的,小多少合适呢? ● 问题二:美感问题。鞋楦打印的时候,鞋子的 “尖头” 怎么处理呢?有些人的脚就是要粗短一些,那么要不要适当拉长整个鞋子的长宽比呢?

这样有关性能的问题、美感的问题其实可以列举出来很多。可以看到,“标准化鞋楦” 对鞋子的性能保证,是建立在 “平均值” 基础上的。它的存在虽然解决了一个地区/国家内鞋子的批量生产问题,然而并解决不了每个人的脚型的个性化需求问题,消费者只能接受“被平均”的现状。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消化掉这些客观存在的 “问题”:

● 第一,在众多的鞋类中,慢慢试。鞋工业的庞大规模,总有某些鞋子、某些特殊用料能够合适的; ● 第二,妥协。人类对鞋子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鞋子的性能相差一倍,也不会存在穿不起来、出不了门这种问题,总会适应的,也不会产生能够明显感知的不舒服。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