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电商

零售电商

零售电商的三个阶段

电商本身,总共就三件事:

  • 流量转化:必须找到更便宜的拿到客户方法;
  • 信任:要解决人靠谱、货靠谱两件事,转化率才能提升;
  • 交付服务:行业不同,交付内容不同,而交付做得好,交易一定好;

我把零售电商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 第一阶段是淘宝定标准,也确定了这个标准下的品类;
  • 第二阶段大家不断发展,但只是在参与者的规模和层次上发展,品类层面没有发展;
  • 第三阶段才是因为交付网络驱动了新品类的快速拓展。

第一阶段,淘宝定标准

淘宝从二手开始,很快发现中国市场的问题不是二手卖不掉,而是新货买不到。 卖家怕发货不给钱,买家怕给钱不发货,这才有了支付宝,解决部分信任问题。 各个行业电商化的进程,渐次解决了其中的核心问题。

服装长出信任标准

服装电商化从2004年就开始了。和美国不一样,中国先起来的竟然是非标品。因为单价低、时效要求不高,即便退换率很高,也挡不住服装卖家的迅速电商化。因为对卖家来说,电商扩大了销售半径,多做了生意;对服装厂来说,电商可以快速试款,热销款也可以让生产更集中。

也正因为服装需要多沟通,才有了“旺旺”这样的聊天工具,卖家也用“亲”表现了自己“人靠谱”的一面。淘宝的信用评价机制则让卖家有了自己的背书,打分越高,人越靠谱。

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服装蓬勃发展,始终是电商第一大类目。

小商品逼出物流升级

这是半标品,2006年开始的电商化。义乌的货太多,需要卖到全国各地,电商是最好的通道。东西不贵,物流就不能贵,买起来随意,物流就必须快。又便宜又快,邮政不行,三通一达就来了,那时候做到5元发江浙沪,次日达。事实上,是物流推着电商进入快车道。

数码和化妆品带来标准迭代

这两个都是标品,2007年初才开始电商化,两个行业几乎同时快速增长。

人们发现,信用和时效都不是问题了,就敢买了。但注意,先火起来的商家是深圳华强北的“国际手机”和杭州的“小也香水”这样的渠道贩子,他们被问最多的是“是不是行货”。一年后淘宝商城上线,各大品牌才开始开旗舰店,自己下场卖,货交给快递统一发。而京东自营数码和物流也是在这时候开始的。

这段时间,品牌商下场让人靠谱分出了层次,高时效让物流再升了一级。持续到现在。

家电把交付提上台面

先是小家电,然后是自己拆包就能用的黑电,比如电视,再是要上门安装的白电。从2010年开始,持续了4年多才成形,到现在海尔近一半的销售来自电商。

这中间,大家发现三通一达做不了大件物流,而德邦中铁又没法上门安装,海尔推出的日日顺就占有了市场,大件配送、到门安装、落地服务。“交付”第一次被当成和“交易”本身一样重要的环节被重视。因为送不到、安不上,消费者的问题就解决不了,线上卖了也白卖。

“交付”是从“交易下单”到“消费者正常使用”的中间过程,不仅限于物流,还包括配送、安装、服务等等消费者需要的服务。

至此,淘宝“定标准”的使命告一段落。这套标准是什么?

一套从展示到下单到交付的流程。结果是,做电商如果不像淘宝,客户就觉得不对; 有效解决“信任”问题的方式。包括人靠谱和货靠谱两个层面; 不同行业的交易,必须匹配这个行业的“交付”;

第二阶段,谁都可以卖

淘宝建立了行业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环节都解决通了:“货靠谱”没解决完整;开店的门槛也太高;淘宝也也没在移动上占到先机,下沉市场的增量客户就没抓住。

所以第二阶段,就是各显神通:开店门槛不降低,微商就有了机会;未被互联网教育的下沉市场没占住,拼多多开始了;短视频占用客户大量时间的时候,抖音快手电商开始了。

第一波:导购电商

网上货多了,“什么值得买”成了问题。所以导购就干了这件事,让一群人到我这来看,我给你们都挑好了。

这层“货靠谱”是编辑推荐的,如果消费者的朋友推荐的,可信度就更高了。所以,一旦社群的力量出现,单纯的导购价值就很薄了。所以也就火了一阵。

第二波:社交电商

微信从2013年表现出了流量带货的能力,社交电商开始了。卖家是你的微信好友,把货通过朋友圈怼到你眼前,“人靠谱”的事情就解决了。你信这个人,就会有成交,反正也没多少钱,发现骗人大不了拉黑。

但是社交电商不可能有复杂的交付环节,所以卖得货品类很单一,都是便宜、利润高、买错了不心疼的那种。而且,手里没有货只管发朋友圈的那波家庭主妇毫无品控,忽悠和品质,微商被诟病也是必然的。

第三波:拼多多电商

拼多多蹭着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快速积累了用户。“拼团”是“二姨也买了我也买一个呗”的“人靠谱”,而“货靠谱”的方法还是原来那套,但品类更窄了,价格更低了。而交付也还是快递。我认为目前,拼多多还在做规模,并没有创造新标准。

第四波:短视频电商

淘宝开店门槛太高,微信可以不开又逐渐衰败。抖音们就不一样了,似乎随便拍一个,就能玩着把货带了,此时大量卖家涌入。在这些DAU极高、娱乐底色极强的平台上卖货,几乎相当于在商场摆了个地摊。所以,把卖货的视频和闲逛的用户一匹配,新的业态出现了。

但要看到,卖家分配到的不是流量,是客户刷抖音时间中的一点点。所以,抖音电商只能选择那些“逛着顺手就买了,买了也不亏”的东西,诸如小商品。

所以,抖音电商产品品类像社交电商,叫卖方式像拼多多。“人靠谱”通过视频加深了一些,“货靠谱”还是老样子。

第五波:直播电商

当卖家发现,用户愿意花几个小时去看直播,那个播主还赚了很多钱,就想我也可以。当100万个人都开始直播,就成了群魔乱舞。品质不如电视购物,流量不够没法吃肉。坦率说,直播电商是促销性质的,没法成常态,因为流量效率特别低。

第二阶段没人更新交付,也就没有出现新品类。

整个第二阶段,没有任何人在“交付”上做文章。所以品类没有任何拓展,本质上就是通过各种“人靠谱”提升了交易转化而已。

当然,微商、抖音、直播也有很好的创造,就是卖的人和有货的人,甚至发货的人都分开了,大家各赚各的钱,利益机制做得越好,卖得也就越好。

第三阶段,交付拓品类

没小哥,外卖起不来;没冷链,生鲜起不来。

快递送外卖太慢了,密度也不够。所以饿了么、美团的外卖小哥出现了,本质上这是一个新的、与品类相匹配的交付方式。而交易层面,人靠谱,和货靠谱,点评也好、本地人的口碑也好都很好解决。所以一个行业的交付解决了,这个品类就拓展出来了。

生鲜也是一样,三通一达和日日顺都做不了冷链,那把冷链做了,就能送到距离客户最近的门店,甚至门口。鲜三文鱼和活帝王蟹的事儿就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