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Strategy for Product

Strategy for Product

这部分会涉及到四个概念,PMF、《创新的扩散》、STP、4P,不要把这四个概念理解的割裂了,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印证的关系。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业务最优雅情况下,会同时符合了这四个概念的理论。

PMF

PMF(Product Market Fit)最早是 Benchmark Capital 提出来的,马克安德森发扬光大。这个概念直译过来是产品匹配一个市场,或为市场匹配一个产品。

老王认为后者更正确些,如果为了产品而找一个市场,那就做反了,虽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为。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无论你是要做一个多大的市场,最开始都需要找一个更锐利的切入点切入市场,这个 PMF 选择的越犀利,那早期的 ROI 就越高,成功的概率就越高;注意这是找切入点,而不是最终目标市场。很多早期公司成败的点就在于是否找到了 PMF,不少创业团队没找到 PMF 却在发力,早早把钱花光了或把信心耗光了;另外一种错误的行为是找到了 PMF 却没有发力猛搞;更多的团队是在找 PMF 的过程中丧失信心散掉了。找 PMF 是很难的,后面的《创新的扩散》、STP、4P 就是在帮你找到这个 PMF,STP、4P 这两个理论在《营销管理》这本书里都有论述,但是在《营销管理》这本书里 STP、4P 是用来做最终目标市场、商业模式设计的,而这里面用这两个概念是寻找切入点找到 PMF 用的。

《创新的扩散》

在新产品逐渐普及的过程中,用户接受的速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把用户群按照接受速度划分成了 5 类。极少情况下会一个产品各阶段用户的接受速度差不多,毕竟 iPhone 也是做到第四代才大红大紫,一个产品不太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有一部分用户在产品还很糙的时候就愿意用,要优先匹配这部分用户的需求,根据 STP 选择 ROI 最高的市场和产品。在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能分清扩散的阶段和匹配扩散阶段设计产品会极大的提高 ROI,当资金、组织能力、研发能力都上来之后再拓展新的人群,提供更好的产品。

《创新的扩散》里第一阶段是创新者 Innovator,第二阶段是 Early Adopter,绝大部分早期产品由于团队资源不足产品做得不太好。早期应用的人是非常小众的,早期产品的特点是简单粗暴有效,“简单粗暴”背后的“有效”能实现的前提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能实现了,为什么这个时间点这个需求出现了,是因为出现了突破点,其他的功能做不做没用;而到了 Early Adopter 这个阶段就出现变化了,产品的易用性开始重要了,产品一开始易用性很差,乔布斯在 PC 发展史中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图形界面,图形界面让电脑的易用性大幅提升,使用门槛降低了,这是从 Innovator 到 Early adopter 到 Early Majority 阶段的易用性变化。所以我们知道什么因素导致这件事可行非常重要,我们只有在关键变化导致的可行要素里,抓住关键点来推动这件事,然后投入足够多资源来把它最大化,我们的产品才能做得足够犀利。

比如美团外卖一开始做校园用户,之后做白领,现在送药和水果,未来的目标是 3 公里内啥都能送,但万物到家这一定不是第一天就做的事情,一开始就做普罗大众都需要的产品肯定做不成。美团外卖早期内部的运营系统是很差的,当时研发资源不足,接单是客服手抄客户信息,再打电话去商家下单的,也没有线上支付,是货到付款,平台也不提供配送。这么糙的产品,当时就使用外卖的用户肯定是早期用户,因为体验肯定很差的,饿了么的切入点是校园市场,美团最开始也做的是校园市场,当时的白领市场是到家美食会在做,美团一开始没有切入白领市场,是因为白领对时效要求比较高,吃完就去开会了,而校园市场嘛,反正很多用户也是在打游戏,对时效要求不高。

不同的人对创新的接受度不一样,有些人是 Early Adopter 早期接受这个创新的产品,有些人是 Early Majority 早期大众。这个理论非常重要,如果大家做一个新的产品或一个新的公司,你一定是在创新,你一定要先找到 Early Adopter,你要用正确的 Segment 来找这些人,无论你做一个多大的市场多通用的产品,你也要在最初的时候有一些 Innovator 或 Early Adopter,否则会因为产品、资源、人力控制不住而失败。

那我们如何去找 Innovator 或 Early Adopter 呢?最好的情况是你自己就是 Innovator 或经常和 Innovator 混在一起,典型的就是沃兹和乔布斯,所以他们混在那个群体里,乔布斯是销售能力最强的人,沃兹是动手能力最强的人。那么如何确定这件事当时有商业机会呢?如果你自己不在 Innovator 或 Early Adopter 那个圈子里,这事的难度就大幅上升了。比如说美团做 to B 的餐饮软件产品但公司里没人开过餐饮店,开过餐饮店的人也不会做软件。但也并不是完全没办法,这个时候要用正确的划分来降低自己找到 Innovator 或 Early Adopter 的成本。

年龄就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个很幽默的科技三定律:“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这话虽然略有玩笑性质,但是确实反映了年龄对人接受新事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从哪里能找到这些人是非常重要的,马占凯之前做搜狗输入法的时候的一个做法是去看那些输入法的用户论坛,一个用户用了输入法之后还会去输入法的论坛里去评论那么他大概率是 Early Adopter,而且 Early Adopter 通常是对产品比较敏感的,马占凯看完整个用户论坛的内容之后对于如何做产品心里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图景。事实上很多领域都会有这种爱好者社区,这种社区通常就是 Early Adopter 的聚集地。输入法社区的这批用户数量可能还不到 10 万,但他们是有深刻理解的,所以有个说法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宁可让 1000 人 love 你的产品也不要让 10000 人 like 你的产品,如果这 1000 个 Love 的人恰好是相关社区里的 Early Adopter 就更好了。

再比如小米最开始的口号“为发烧友而生”,把最早的种子用户集中到了 MI UI 论坛里。创新产品最开始基本上都是为了一小波人而设计的,几乎没有一开始就做所有人群的产品的。

STP

STP(Segmenting、Targeting、Positioning),S 是对市场做划分,分成很多块,T 是在划分完的市场里选一块作为目标市场,P 是市场和产品(供给端)的认知连接。这个理论听起来简单,但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听不懂的理论才厉害,STP 这个理论虽然简单但非常牛有非常神奇的效应,你如果非常有效地应用了这个理论可以帮你大幅提高找到 PMF 的效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PMF 的方法论。

1.Segmenting

我们首先要对市场做划分。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坐标系来划分市场,很多事情难解决可能就是坐标系选错了,比如我们要描述一个人位置在哪是用经纬度,地球的经纬度是用球面坐标系构建的,但我们学解析几何的时候学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经纬度之所以用球面坐标系更优,是因为球面坐标系把 3 个参数描述的位置缩减为 2 个参数了,且经度和时间相关、纬度和温度相关,这就导致经度和维度这两个参数不再是单纯的数学意义,而和生活场景直接相关。我们在分析一个业务搞不明白的时候,可以换个坐标系搞一下。

坐标系的划分可以有非常多的维度,把哪些要素选入坐标系中,是非常根本性地影响你对这个行业和生意和产品的看法的。

举个例子,在零售这个行业里重要的要素包括最重要的可支配收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是用户的时间冗余度,时间冗余度对消费者的消费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但是时间冗余度影响了消费者对距离的感知。有个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Women, married well or divorced well”,女的+财富水平高+有时间,如果“Women work well”的话就是有钱但没时间的人,所以消费就体现为效率型消费。一个有钱有闲的女性需要的产品和一个效率型消费女性所需要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效率型的人不能立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很生气,而有钱有闲的人会觉得场子绕一点是也没啥。再比如老年人有散步的需求,没有通勤的需求,这和上班族对房子的需求就完全不同。后面 4P 理论也会讲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是很难同时满足的,也很难用一个产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也就要求用不同的划分要素去描述不同的市场,而如果把要素选得过多市场会被分割得太细以至于无法分析了。

这里要引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一个原则,不重不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重不漏是正交分解的文科表达,正交分解是不重不漏的理科表达。

事实上如果选对了划分要素去分析,那么很多时候结果会自己呈现。王兴经常说一句话,如果你分析得足够好,那么决策会自己呈现的。如果你要做一个很艰难的决策,那可能是你的分析不够好,你没有选择正确的维度和颗粒度去分析,所以怎么做都很艰难。

换一个角度,把 segment 这个事情再打开一下。如果你把市场看得足够大的话,那么事实上 PC 和商用电脑在同一个市场,钉钉和微信也在同一个市场,你觉得在不在同一个市场取决于你心里有多大的东西。微信做出来之后,阿里做了“来往”这个社交软件跟微信竞争,投入很大但没什么水花就失败了,因为社交网站是指数级规模效应;所以直接 copy 微信是没用的,应该采取迈克波特竞争三战略的第二条差异化。但来往没有做差异化,于是他们的一个产品经理“无招”提出做差异化,于是他们做了钉钉,钉钉仍然是一个通讯软件,但这一刀切得很好钉钉到现在也还是领先的,当然将来会不会被企业微信再追上不好判断。所以 Segmenting 这件事你不见得一定要划分地很细,如果你维度选得特别好的话一刀就够了。

2. Targeting

第二个是 Targeting,但绝对不是 Segmenting 搞完了再搞 Targeting 这样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有时候是 Targeting 找不到好的目标回过头来重新做 Segmenting。T 如果找不到可能是 S 的维度没找好或者颗粒度不对。找 T 的时候,要清楚自己在找切入点还是找目标市场空间,这个差别是很大的,比如校内网的切入点是校园市场,但目标市场还是所有的人群。选切入点的时候你要选从长期的维度来看对自己最有利的,长期有利的意思是不存在一个市场机会,你看到了别人没看到,所以别人也在找机会,你要尽可能避免一种状况就是你选了一个市场机会,别人也选了一个市场机会,各搞了 5 年之后可能双方发生了交叉竞争的时候发现可能是不平等竞争。

上节课留了一个作业,淘宝和京东谁的规模效应更强?其实是京东更强,但今天他俩的市值看起来淘宝大多了。规模效应指的是不同规模的情况,带来的体验优势和成本优势,但是规模效应不是商业的唯一理论就像牛顿力学只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成立。规模效应虽然是商业世界的万有引力,速度是商业世界的相对论。淘宝的速度因为模式更轻而发展更快,当速度更快和规模效应更强的竞争的时候谁会赢呢,不知道,因为中国现在看起来是淘宝赢了京东,而美国是亚马逊打赢了 eBay(淘宝是中国的 eBay,京东是中国的亚马逊)。其实淘宝和京东最开始时候选了不同的市场,淘宝选的是服装,京东选的是数码 3C,这两个市场是不同的。这个事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你在 Targeting 的时候,不光要关注市场的大小,还要关注规模效应和速度。小真理的对立面是错误,大真理的对立面是另一个真理。这里也给不了具体的方法,但选错了之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刚刚提到的几个公司,只有亚马逊是在第一天的时候就真正想过切入点的。亚马逊第一天的时候就要做 Everything Store,但切入点选了卖书,这个切入点是非常高明的。一个产品最开始的时候用户一定是畏惧的,行业的基础设施也是不完备的,企业的经营方法和系统一定是不成形的。书这个品类就很好,第一,书的 SKU 足够多,无论你在什么城市总有买不到的书,即便有你可能也不知道在哪;第二,美国的书是非常标准化的;第三在物流仓储上书这个品类不怕压不过期不怕摔;第四,早期电商购物很怕买到假货,但盗版书里的知识也是真的;第五,书的客单价不算太高;第六,互联网早期用户大多教育水平比较高,跟买书用户的匹配率很高。从这个选择里就看出了,亚马逊是很高明的。当时中国的电商网站有当当、8848 等,当当的切入点跟亚马逊一样是从卖书开始,但是可惜没有抓住合适时机尽早迭代到 Everything Store,8848 这个网站一开始就是一个 Everything Store,创始人还是很 think big 的,但一开始就那么复杂的 SKU 早期企业的经营能力很难 hold 的住。所以,如果你曾经经历过寻找 PMF 的彷徨迷茫和挣扎,就会深刻理解亚马逊切入点的选择是多么的惊艳,这种决策质量从第一天就表明了这是家卓越的公司。

其实 T 的选择,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一样,尤其要警惕你的市场空间选得太大了,同行采用迈克波特竞争三战略里的专注这个战略,切掉你一块的市场就足够养活一家公司,这个时候你就面临了被人肢解的风险。男装里西装、牛仔裤、T 恤、衬衫都有各自的品牌,你选择整个男装作为目标市场就风险很大。

再比如说美国有个公司叫 Craigslist,类似 58 同城,页面里有好多板块,比如二手房、租房、搬家、宠物护理、交友等,这个生意和报纸时代报纸上分类信息栏目一样。这个公司人不多,不到 100 人,利润几亿美金,所以生存得也挺好,但这段时间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人搞了一张图,把 Craigslist 首页里每一个板块换成了另一个公司的名字,也就是其实 Craigslist 里的每一个领域都在被其他人肢解掉。再比如说百度也面临类似的风险,百度是一个通用的搜索引擎,但你现在不会去里面搜衣服,你也不太会去里面搜餐馆,所以用户的行为已经逐渐被迁移走了。

Targeting 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应用却千变万化,要考虑的要素非常复杂。所以选择 T 的时候脑子里要存在着产品设计、想着营销效率、想着组织能力、想着资金效率。Craigslist 不去做细分,因为每个板块要成千上万人的团队才能深入进去,对组织能力提出全新挑战。再比如美团外卖,起步的时候是从校园市场做起,其中一个原因校园里学生更加密集,商家的配送也比较简单,雇勤工俭学的学生来送,每单成本 1 块钱,所以不需要平台自建配送。平台自建配送对平台组织能力的要求高很多,更重要的是消耗巨额资金。而我们作为行业晚 4 年的后入者想要说服投资人起步就大投入来自建配送是非常难的,投资人会想我为什么不投资到家美食会,而投资一个后入场团队,当时到家美食会用自建配送的方式做外卖已经经营 4 年了。校园市场的速度比较快就能做到一个很可观的订单量,并且通过这个过程建立起初步的组织能力、系统能力以及投资人的信心。

3. Positioning

这是 STP 里听起来相对复杂的一个维度。Positioning 是对于用户来说,你的产品是什么,用户为什么要选你的产品。有本书叫《定位》,还有本书叫《二十二条商规》,这里面不需要讲太多。

定位和用户心智是直接相关的。比如说百达翡丽的广告词“没有人真正拥有百达翡丽,你不过是为后代保管而已”,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传家宝的定位。再比如说饮料可以按茶饮 vs.碳酸饮料,有糖 vs.无糖等维度来划分,最近一段时间无糖的碳酸饮料发展得比较快,知名的就是元气森林,元气森林的定位就是无糖碳酸饮料,这不是元气森林的 T,至于谁喝无糖碳酸饮料,那是 T 的问题,元气森林的 T 应该是认为高甜度饮料不健康同时身体比较好没必要喝完全无口味饮料的人,老王的身体状况就只能喝矿泉水或无味苏打水,不是目标用户了。在 T 和 P 的关系上,T 更偏需求和客户而 P 更偏供给和产品,高效的营销是能快速把 T 和 P 关联起来的营销。一个 to C 的产品经理如果不懂营销那么说明这个产品经理还没入门,要用最低的成本去建立用户认知。

延伸到产品上来讲,做产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为什么要搞产品,这节课花了很多时间在讲战略之类的,没怎么讲如何做产品就是这个原因。只有知道为什么搞这个产品,才能把需求(Needs)解决地犀利,只有知道战略是什么,才能让产品匹配战略。

4P 理论

Price、Product、Place、Promotion(价格、产品、渠道、推广)。这 4P 理论有人认为有顺序,有人认为没有,老王倾向于认为有顺序,第一是 Price,第二是 Product,第三是 Place,第四是 Promotion。

定价这件事可以写一本书,所以也无法在这里全面展开讲,单讲下为什么认为 Price 先于 Product。定价决定产品,而不是反过来,这两者的关系就类似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总的来说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里需求比供给重要,定价影响需求,而产品是供给。比如说是 iPhone 该卖 1W 还是手机第一品牌该卖 1W,iPhone 利润的市占率远高于出货量的市占率。消费者愿意给智能手机第一品牌付出的价格就是 1W 元,至于 iPhone 的制造成本是 1 千还是 5 千都无所谓。这就是第一品牌的溢价,iPhone 也好特斯拉也好产品上也并不是处处都让消费者满意,但由于他们是第一品牌,所以也无所谓,消费者也可以装作产品没问题,炫耀这件事能给品牌带来很高的溢价。造油车的时候,有些高端车和低端车的底盘可能是一样的,低端车只是高端车的减配。

第三个是 Place 对应中文应该是渠道。渠道有很多种,比如对宝洁来说,沃尔玛是渠道,当然现在淘宝京东也是渠道;对游戏厂商来说手机电子市场和抖音可能是渠道;最好的情况是你的 STP 和渠道产生了共振,比如开发一款二次元游戏,游戏题材和最后的推广渠道都在 Bilibili,那么你的目标用户、游戏题材、推广渠道都高度集中于 B 站,你的成功率就会大幅上升。

最后是 Promotion。这个比较复杂不细讲,但是可以举一个例子综合把 STP 和 4P 包含进来解释下。

我们做校内网的之前做过多多友,但多多友怎么搞也没有起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多友是个所有人都能用的网站,今天社交网站比如 Facebook 就是个所有人都能用的网站,但在最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即使你最终要做的东西是一个所有人都能用的产品,在一开始做产品的时候也必须做 Segment 的细分,选择最锐利的细分市场,我们做 segment 不是为了选定最终的市场,而是在选切入点。2005 年春天的时候讨论是不是多多友的市场选得太泛了,2005 年底开始选择了细分市场上线了校内网,这就产生了关键的影响,做多多友的时候很泛,而做校内网的时候产品会做得非常切合学生的需求,2006 年秋天新生入学的时候,甚至有学生觉得校内网就是一个学校官方的网站,但是我们之所以能用“校内网”这个品牌名,是因为我们把用户群做了细分只选择了校园市场。想象下如果我们仍然面向大众市场叫“多多友”,学生是否会误以为这是官方网站? 这就是市场细分之后开始出现的神奇效应。而且为了强化 Positioning 认知效应,校内网的注册只有是 IP 在大学里或者邮箱后缀是学校邮箱才能注册,可以选学校的学院专业等,并且把生源地、高中之类的信息做了一个聚合和推送。

这意味着我们在做完 STP 的选择后,我们又在 4P 的 Product 上匹配我们的 STP 来设计产品,其实这些对应的产品也并不复杂神奇但是强化了用户对我们的认知。我们又请了几百个校园大使做推广,而学生人群在学校里的人群密度集中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推广成本很低,反过来如果要在全国做推广可能得央视打广告了,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这进一步实现了 4P 里 Place 和 Promotion 的高效。如果你们还记得前面讲到的《创新的扩散》的话,应该知道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和意愿都更强,大部分属于 Early Adopter 或者 Early Majority。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不要怕把市场切入点选小了,有个说法叫“一根针扎破天”,所以 STP 这件事对产品、设计、推广有很大的影响。

这里要强调的是 4P 是一个组合。比如说酒店预订是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对应的服务是如果在美团上预订房间到了酒店发现没有房,那么平台负责给你找到房且质量有保障,所以酒店预订价格会高一点;酒店团购是一个区别于酒店预订的产品,价格会低一点,需要消费者自己提前打电话跟商家确定房间,如果到了店发现没房,那么美团不负责,这就是服务和价格的对应关系。酒店行业里有一个渠道管理,第一个渠道是散客,消费者自己进来的,第二个是旅行团的,第三个是企业客户,第四个是线上导流,这里面价格差异很大,价格稳定比较低的是企业合作,根据季节旅行团的价格变动很大,他们要做渠道隔离,不要让散客变成企业客户或旅行团客户,因为散客的价格最高。

这些渠道是一个 4P 组合,如果一个企业在同时经营几个 4P 组合,经营复杂度就比较高了,比如宝洁经营多个洗发水品牌。容易发生的一个情况是企业在经营多个 4P 组合的时候搞乱套了,定价、产品、渠道、营销都有可能搞乱套了。这里要注意 STP 和 4P 的匹配关系,用 STP 做完选择之后再分别应用 4P。

互联网时代的 4P 理论

前面的 4P 理论是传统的 4P 理论。4P 理论在互联网时代被提及的频率比之前的商业时代降低了,甚至有人质疑 4P 理论是否仍然成立。互联网时代这个理论是否成立以及如何应用,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互联网的常用单位是比特,现实世界常用单位是原子。互联网那些大部分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都和比特与原子的差别有关系。比特和原子有很多根本性区别,第一是比特的传输速度比原子快,当前比特的传输速度接近光速,原子要慢很多,把一个原子从美国运到中国即便是飞机运输也需要 12 小时;第二是比特的复制成本比原子低很多,比如我们把 1G 的片子复制一次接近 0 成本,但原子的复制成本就高很多了,比如每多造一辆宝马车成本得几十万吧,在有些领域甚至是否可以原样复制都成问题;第三是比特是可编程的,原子是不可编程的。

这三个要素导致互联网时代的 4P 理论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也有不变的地方,比如说 Product 的设计成本,前面说到开发 Windows 操作系统和开发一款宝马车的成本比较,其实是开发 Windows 成本更高,但开发完之后 Windows 复制的成本比复制宝马车低很多。因此比特时代固定成本高,复制成本和运输成本低,下载一份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成本考虑到带宽成本最多也就几分钱,但从德国运输一辆宝马车到中国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个成本结构的差别就为定价的想象空间带来了变化,宝马车的复制运输存储成本非常高的话定价就不能低于成本定价,还要考虑固定成本投入,还要考虑营销成本,这会导致宝马车非常贵,而软件复制运输存储成本低就带来了软件可以无限压缩定价,甚至压到 0,定价变成 0 这件事本身对推广的影响就非常大了,也就是对 4P 理论中的 Promotion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在互联网公司里,尤其是纯线上的互联网公司,按组织结构来划分的话,市场部的老大是 PR 出身的而非营销出身的比较多。但在宝马、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市场部的老大是做 Marketing 出身的,市场部老大下面 PR 的老大是向 Marketing 的老大汇报的,跟互联网公司里常常相反。这是因为他 0 定价之后,这件事自带营销效应,所以不需要像传统公司一样打很多广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什么营销费用。美团的市场部是老王负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怎么打广告,主要做 PR。

国内杀毒软件行业有过一场颠覆性的战争,就是 360 和瑞星的竞争。瑞星当时的贩卖方法就是卖杀毒软件光盘,一份一份地卖、打广告卖、铺渠道卖。这种方法带来的结果是它成本是比较高的,打广告的成本+销售渠道和销售团队的成本,销售人员要和各地的店面去谈,卖一份分多少钱,所以要给渠道分钱,这导致它在 Place 上成本是比较高的,研发成本也挺高,至少在那个时代杀毒软件还是一个挺有技术含量的事,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它定价是不低的,这个价格消费者觉得高而瑞星觉得低。当时瑞星生存得不算特别好但也还行,因为病毒对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比较可怕的,但大家又用很多的盗版软件,很多做病毒的人自己做免费的盗版软件放到市面上,消费者装了这些软件就相当于主动装了一个病毒,所以消费者形成了一种认知就是“盗版软件里常常有病毒,但我又想用盗版软件,所以杀毒软件不能用盗版”,这种认知导致瑞星可以定一个还不错的价格。

等 360 进入这个市场就免费了,这导致 360 的 Place 发生了变化,免费定价就没渠道帮 360 分销了,所以 360 就有一个官方网站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下载,而免费这件事本身就有冲击力,就不需要打广告了,所以 36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非常会 PR 的一家公司。老王负责美团 PR 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学习 360 的 PR,他们的 PR 成本非常低。第一,360 雇佣了一帮写手,这些人原来就在互联网上比较擅长写作的人,所以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是很好的,也有一些行业关系;第二,360 去识别消费者在杀毒这件事上的心智路径,一旦你觉得你的电脑中毒了或者可能中毒了,你会怎么办,这个时候消费者常常在百度去搜一下错误代码或截屏情况,比如“电脑蓝屏了怎么办”,360 把各种消费者电脑出了问题的症状写了一篇文章,后面附上说有一个软件叫 360,再附一个链接说你下载了 360 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消费者的电脑会出现各种问题,360 就写了各种文章发到各种百度搜索的高权重网站上去,消费者去搜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 360 的,消费者并不觉得自己是显意识地下载了 360,只是跟着教程下载了 360。他们的团队大概二三十人,给他们定 KPI,一个人每天写两三篇,产品技术团队则会收集消费者电脑出现的各种问题,就像流水线一样,写稿子的人看一个症状写一篇稿子,这样的营销成本比其他营销手段的成本低很多,但 360 的市占率却迅速提高。

360 是杀毒行业的后进者,刚开始技术比不过瑞星,但 360 深刻地理解了消费者无法准确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中了病毒,因为消费者不专业也评估不了,也没有中立的评测机构可以评估而且即便有消费者也不信,那怎么让消费者觉得软件好用,这就变成了认知大于事实的事,这导致了你只告诉消费者你的电脑没中毒消费者是不满意的,但凡消费者觉得电脑不好用哪怕是变慢了,360 也会杀个毒,它未必是杀了病毒,可能只是删掉了拖慢电脑速度的无关紧要的文件,但消费者的确会感知到电脑变快了(所以产品经理一定要懂用户认知懂营销)。有的时候真的有病毒,杀毒这件事是动态攻防,对于杀毒软件来说花多久能识别一个新的病毒并找到解决方案是很重要的,但你需要让消费者知道你的软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扁鹊三兄弟的段子的道理,所以杀毒软件默默地把毒杀了消费者是感知不到的,另外瑞星是软件公司,卖杀毒软件光盘的,而非互联网公司,所以瑞星的能杀更多病毒的新版本软件需要通过销售渠道来卖掉,消费者还得重新买,而 360 是在线更新软件的,所以瑞星的软件还没卖出去 360 已经把问题解决掉了,这就让消费者形成了“360 的软件实时出现病毒实时杀”的认知。360 后面也出了开机打败多少人的提示,所以 360 对消费者心智的认知是很到位的,且对“比特的传输速度快”这件事的理解也很深刻,瑞星是通过自己的延迟更新来卖更多钱,360 反过来让消费者觉得 360 的软件更好用。

360 做对了很多事,但它是免费的,所以瑞星一直认为 360 会倒闭。360 为什么没倒闭赢了瑞星,这涉及到互联网 4P 理论里非常重要的要素,所有认为互联网时代 4P 理论不管用了的人,以及传统公司里认为互联网公司瞎搞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比特是可编程的。原来的行业里,4P 是各有分工的,比如分众传媒是做 Promotion 的,全家 711 沃尔玛是 Places,Product 自己搞 Price 自己定,这决定了 Places 要收渠道费,分众传媒收广告费,所以一份宝洁的洗发水卖到消费者手里卖掉的钱,Price 要被 Promotion 和 Place 分走一部分,而在 360 这个例子里 Promotion 被大幅降低了,Place 没有,Price 又变成 0 了。宝洁的洗发水卖到消费者手里仍然是一个洗发水,这是因为原子不可编程,而 360 的软件卖到消费者手里一开始仍然是一个 Product,但由于比特可编程,所以过了一段时间这个 Product 就变成了 Place 渠道,它开始赚渠道的钱,有游戏厂商就会通过 360 这个渠道来推广。它把 Product 应该赚的钱变为 0,将来赚 Place 的钱。

在原来的行业里,4P 的分工非常明确,你在哪个位置就赚哪个位置的钱,比如宝洁没有门店就只赚 Product 的钱,比如沃尔玛几乎没有自己的产品基本上只赚 Place 的钱,当然现在沃尔玛也有些自有品牌,但是主体仍然是赚 Place 的钱。其实也有另外的一些产品,比如淘宝对宝洁来说同时是 Place 和 Promotion,在当年 eBay 和淘宝竞争的时候,eBay 犯了一个错误,eBay 有上架费,卖家上一个商品收一笔钱,这个很像传统零售里的上架费,传统零售之所以需要上架费,是因为传统零售是有限货架空间,而电商是无限货架空间。而淘宝没收这笔钱,今天淘宝在收广告费,也就是对商家来说淘宝同时做了 Promotion 和 Place,在淘宝上看到一个商品就能下单这是 Place,且有各种排名的方法这是 Promotion,所以淘宝通过 Promotion 和 Place 二合一的方式将 Place 收费变为 0 而收 Promotion 的钱。

过去很多 Powerful 的模式都是将 4P 中的某一个 P 挤压为 0 而收取另一个 P 的费用。一个更常规的例子是 Costco,你想在 Costco 上买东西需要先缴费成为会员,成为会员后里面的每一件东西都比外面便宜,所以买了 Costco 会员之后买的东西越多省的钱越多,那 Costco 为什么能做到比别人更便宜,因为 Costco 里卖的很多产品是白牌或者说自有品牌的,这个自有品牌的产品不花大量的市场费做营销,这个产品省下来的 Promotion 费用传导到消费者就变成了价格更便宜,甚至成为了在亚马逊战无不胜的时代里为数不多的不太受影响的零售公司,是因为 Costco 把 Promotion 变成 0 了,赚的是会员费。

4P 理论一方面是我们做商业模式设计的框架,另一方面是定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的。因此今天的 4P 理论仍然是 Powerful 的,但今天最厉害的一些商业模式是将 4P 中的某一个挤压为 0 进而获得强大的优势,然后在另一个 P 里赚钱,而互联网的存在大幅地提升了这种可能性。

书单:《金字塔原理》,可以了解下其思想;《营销管理》,大而全的讲营销的书;马克安德森的博客 pmarchive.com。

上一页
下一页